《印度快報》7月15日文章,原題:請衛生部放過我們的咖喱角 禁止所有美味食物是確保健康飲食的唯一方式嗎?我不禁困惑:我們和食物的關係究竟哪裏出了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像2008年皮克斯動畫電影《機器人總動員》裏的人類那樣,把食物做成藥丸或用吸管進食,食物淪爲純粹的營養補給。這不是高效,而是剝奪快樂。
在這個癡迷減肥、身材羞辱、飢餓負罪的文化裏,如今商家推銷食品時,不再強調含有什麼,而是標榜不含什麼。正如網絡笑話所言,我們身處一個超級簡單、兩種原料、低卡路里、免烘焙、免冷藏、無麪粉、無糖、無麩質、無蛋、無碳水、無脂肪、無豆類、無羔羊、無肥豬、無狗狗、無雞肉、無火雞、無兔肉——總之你能說出來的都不含的“高蛋白花生醬香蕉燕麥棒”時代。
在此背景下,印度衛生部要求學校、辦公室和公共機構在食堂張貼告示牌,警示人們食品中的脂肪和糖分含量。於是,酥脆掉渣、餡料香辣的咖喱角將因反式脂肪含量高被批判;午後提神的奶茶將因含糖量高被審視。那些超負荷的公務員、低薪職員以及不堪重負的學生,該去何處尋找慰藉?
僅用蛋白質、脂肪或纖維含量來衡量食物的營養價值是愚蠢的。作爲多數人僅存的感官享受之一,食物能帶來慰藉與靜謐的喜悅。它給予肯定與安全感,定義着我們日常生活的基調,怎能被簡化爲卡路里數值?
這就是21世紀人類必須揹負的十字架。人類歷史上食物從未如此豐盛,卻也從未承載過如此多關於自我與軀體的複雜情緒。我們會因當天沒走滿一萬步而告訴自己“不配”再喫一勺冰激凌,會因偷喫比薩蛋糕產生“破戒”負罪感,又爲只喫一勺米飯配烤魚和蒸西藍花而自鳴得意。飢餓不再是生理本能,而成了精密計算——算計營養素、“無效”卡路里、“好”脂肪與“壞”脂肪。
除了食物本身,該受指責的對象還很多,比如這個時代的信息過載、養生博主兜售的半吊子建議、將食物和相關焦慮轉化爲利潤的食品加工與健身產業。在追求更好生活與更健康飲食時,別讓快樂成爲犧牲品。是時候發出求救信號:饒了我們的咖喱角,讓我們的糖絲卷保持原樣吧。(作者普賈·皮萊,餘楓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