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團長及指揮:坐在指揮家旁,聽場“虛擬音樂會”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明】今年是中瑞建交75週年,作爲系列紀念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百年曆史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日前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春之祭》和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同時帶來了“VR+古典樂”的黑科技“虛擬音樂廳”。該樂團團長史蒂夫·羅傑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虛擬音樂廳’容納各國聽衆,讓古典音樂以數字形式傳承於世,令管絃盛宴的餘音綿綿不絕。”

該樂團市場傳播總監阿蘭·施皮瑟向記者展示了這項“黑科技”。記者戴上VR眼鏡後,發現自己“坐在”舞臺中央,面前豎着譜架,身畔都是世界一流演奏家。指揮家輕揮銀棒,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記者彷彿真的置身於舞臺之上,被嫺熟動人的絃音鼓點包繞,沉浸於曼妙的古典樂章,餘韻悠長。“‘虛擬音樂廳’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聽衆在舞臺上與音樂家一起體驗音樂,而以往聽衆只能看到指揮家的背影。這項技術打破了舞臺與觀衆席的壁壘,讓聽衆能夠自如切換視角,以全新方式享受音樂會。”施皮瑟向記者介紹稱。

施皮瑟說,“虛擬音樂廳”採用360度虛擬現實技術,藉助6臺攝像機、23支麥克風,不僅捕捉聲音,還生動再現了音樂會中演奏者的呼吸、動作與情感的微妙變化。用戶可以選擇任意位置:坐在指揮家旁邊,絃樂組中間,或是銅管樂器的後方,身臨其境地體驗在日內瓦維多利亞音樂廳演奏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和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這是一種情感黑科技,是觀衆與樂團之間建立聯繫的新橋樑,讓數字技術更具人性。”羅傑說。

對於科技的日新月異爲古典音樂帶來的革新,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音樂與藝術總監、生於1962年的指揮家喬納森·諾特(如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我的音樂生涯之初,人們還在討論老式錄音機,而後CD光盤問世,幾乎每個人都改變了創作、編輯音樂的方式。通過剪輯技術,音樂被數字化,觀衆的情緒會隨着所聽內容的變化而起伏。之後互聯網橫空出世,顛覆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

“在聆聽現場演出時,管絃樂隊的聲音在你耳畔迴盪,每場音樂會的表演風格會隨着演奏者當下的情緒而產生細微不同。作爲指揮家,我的工作是‘重新創造’,重新鏈接音樂的本質,這是一種現場交流——這需要人們集中在同一空間,呼吸同樣的空氣,感受同樣的音樂蘊含的能量流動。”諾特說,“可能有人認爲,我不喜歡虛擬音樂會,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虛擬音樂會’一點也不‘虛擬’,它只是增強現實。通過VR技術,你同樣能夠感受到那種發生在指揮家和演奏者之間、以及演奏者內部的能量流動。當你感受到的能量越多,就會越興奮。”

諾特說:“處於這種音樂能量交流的中心,我總是驚歎於這種交流的深刻和美妙。在音樂中你無法撒謊。一位真正的音樂家會完全赤裸裸地將情緒、才華、思想展示給聽衆。你必須順其自然,無所保留。現在你們可以通過VR親身感受這份真誠,這意味着你們也會被這種能量的流動所感染。不過,如果你親臨音樂會現場,就能更加深刻地體會這種靈魂交流的純粹之美。”

“這項技術也讓那些無法親臨現場的人,比如其他國家的人或殘疾人,能夠體驗音樂會。”施皮瑟強調,“科技並不能取代現場演出。很多體驗過‘虛擬音樂廳’的年輕人說,這次經歷促使他們第一次走進音樂廳,以前他們可能因門票太貴等望而卻步。”

關於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是否會取代人類音樂家的問題,諾特表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爲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創造的科技越多,虛擬生活越豐富,我們就越需要真實的情感——而音樂就是真情實感的表達。當我們聆聽人工智能創作的音樂時,我們可能感受不到人類作曲家的能量。我們不可能學會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但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可以傳遞情感、增進彼此的瞭解。當我們對彼此瞭解愈深,戰爭衝突就會越少。”

施皮瑟說:“我們不應該阻礙科技進步。我63歲了,經歷過許多不同的科技發展時期,今天我們將科技用於銀行業務、搜索引擎等,這種趨勢前所未有。但人們一直期望真正的人際互動能夠更加豐富。例如,與真實的人一起觀看一場真正的演出,這是數字化技術無法提供的體驗,這是一種純粹的情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