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峯會”聚焦監管治理和標準建設
協力推進包容、可信、創新的人工智能治理(國際視點)
在中國展區,參觀者和宇樹機器人互動。
本報記者 徐 馨攝
中企研發的“元蘿蔔”下棋機器人吸引不少參觀者前來對弈體驗。
本報記者 劉仲華攝
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全球峯會”日前在瑞士日內瓦落下帷幕。本次峯會由國際電信聯盟與數十個聯合國夥伴機構合作舉辦,聚焦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監管與治理、標準建設等。峯會期間,中方代表積極闡釋中國對加強全球人工智能監管與治理的立場,介紹中國在該領域的最新成果,受到廣泛關注。
加強包容合作 縮小數字鴻溝
近年來,人工智能產業加速發展。據預測,到203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4.8萬億美元。本次峯會是自2017年創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共有1.5萬人註冊,150家企業參展,其中100家爲機器人企業。
峯會發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對話”聯合主席聲明:推進包容、可信、創新的人工智能治理》。聲明提出人工智能治理的十大願景,包括從原則走向實踐的務實治理、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包容協作、可持續性、安全標準、算力治理和政策靈活性等。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局戰略部部長弗萊德里克·沃爾納對記者表示:“我們通過這個跨行業溝通平臺共話合作,是爲了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的“人工智能準備指數”顯示,截至2024年4月,發達國家這一指數是0.68,欠發達國家是0.32。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局副局長比勒爾·賈穆西表示:“人工智能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全世界仍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制定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本次峯會發布的《人工智能就緒報告》,旨在幫助各國政府判斷、衡量本國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沃爾納表示:“當前最大、最緊迫的挑戰是‘人工智能文盲’問題。本次峯會舉辦青少年機器人挑戰賽,開設了30場工作坊,吸引了各國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年輕人前來參賽,以期彌合數字鴻溝。”今年國際電信聯盟還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合作,共同啓動人工智能技能聯盟。
峯會期間,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與聯合國數字和新興技術辦公室等面向全球徵集包容性數字經濟解決方案,以鼓勵各國發掘數字技術的巨大潛力,縮小數字鴻溝。工發組織副總幹事鄒刺勇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製造業和價值鏈,但這一進步並非均衡分佈。到2030年,數字技能短缺將導致8500萬個工作崗位空缺。目前,工發組織正在突尼斯建立智能工廠實驗室、在塞爾維亞建立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等,以幫助各國提高生產力,打造具有韌性的綠色產業,確保人工智能的益處惠及所有人。
國際電信聯盟祕書長多琳·波格丹—馬丁在閉幕講話中表示,當人們齊心協力時,對話能夠帶來包容性的合作、具體的行動和希望,“人工智能並非目的,而是一種向善的手段,它將造福全人類,造福世界各地”。
交流實踐成果 加快創新運用
峯會期間發佈的2025年創新促進影響力案例報告,從具體案例出發分享不同國家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實踐經驗。該報告共收錄了來自28個國家的160份案例,涵蓋醫療健康、氣候和自然災害、製造業、金融、教育、智慧農業等11個關鍵領域。其中,來自17個國家的51個案例獲獎。
巴西亞馬孫環境與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卡洛斯·索薩介紹了人工智能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分析衛星圖像、水體和社會經濟數據等,預測亞馬孫地區的森林砍伐情況,2021年至2024年在4公里半徑範圍內實現了73%的預測準確率。
來自加納的工程師丹尼斯介紹了“智能手機顯微鏡瘧疾診斷系統”。這個創新系統將智能手機與光學顯微鏡集成,通過微型機器學習技術實現瘧原蟲的智能識別,以快速、準確檢測瘧原蟲和白細胞。
阿聯酋財政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財政服務的智能化轉型。其智能對話助手支持阿英雙語交互,具備上下文記憶和在線申請功能;其文檔分析系統運用語義搜索和知識圖譜等技術,實現財政文件的高效解析與摘要生成。
中國移動、南方電網、華爲等多家中國企業和機構此次榮獲相關獎項。中國移動展示了河南省蘭考縣智慧農業建設應用經驗,通過“AI+高標準農田”賦能農事作業“耕—種—管—收”全流程,單人管理農田達1.4萬畝,肥料利用率提升10%,水分利用率提升20%,爲鄉村振興提供示範性解決方案。
中國西北工業大學教授謝松雲團隊介紹了腦控機器人和無人車、腦機智能協同無人機羣、腦機融合決策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據謝松雲介紹,目前侵入式腦機接口在中國醫療輔助方面獲得應用,如癲癇的治療、神經損傷的康復輔助等;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在多動症、精神疾病等方面的輔助治療也取得一定成效。
分享中國經驗 促進技術向善
峯會期間,中國工信部代表分享了中國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爲契機,協同推動“智能產業化”與“產業智能化”的政策實踐。中方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爲指引,提出積極構建高效協同、包容互信、開放合作、普惠發展的創新生態,獲得衆多參會者高度肯定。
在之江實驗室展臺前,記者遇到了國際首個大科學計劃“深時數字地球”的發起者、英國地質調查局前首席科學家麥克·斯蒂芬森,他正在向參觀者介紹中國研發的地球科學領域的人工智能系統GeoGPT。該系統獲得國際電信聯盟頒發的優秀創新實踐案例獎。斯蒂芬森表示,這一科學公共產品完全免費、完全開放,對全球尤其是南方國家非常有價值。之江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表示:“我們堅持開源,不和特定的模型綁定,方便不同國家的民衆使用,在研發、使用的整個過程中也鼓勵大家共同討論,這是我們參與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的具體行動。”
商湯科技旗下的“元蘿蔔”下棋機器人身邊總是圍着前來對弈的參觀者。瑞士國際象棋聯合會主席安德烈·沃格特林被眼前這一場景打動。他說:“機器人不僅激發大衆對下棋的興趣,還可以教初學者如何下棋,適合推廣應用,有很好的市場潛力。”
鵬城實驗室打造了語義通信知識庫平臺,並積極推動語義通信技術納入6G國際標準,爲沉浸式互動、智能體協同、自動駕駛等未來應用場景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支撐。
杭州簡墨科技帶來的智能寵物機器人“咘咘”,吸引衆多好奇的目光。“它很有意思,體現了人工智能對於人類情感的支持作用。”意大利女孩魯斯拉娜很快就被這款毛茸茸的小機器人“圈粉”。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表示,人工智能在縮小全球心理健康治療缺口、減輕護理人員負擔等方面大有可爲,人工智能可以增強而非取代人性化的關懷,同時應在研發時注重體現文化、語言和環境的多樣性,保持公平與包容。
“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快,且已嵌入中國民衆的日常生活。在促進人工智能向善方面,中國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引領者,並且注重公正公平,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推進能力建設。中方代表在峯會上帶來了許多有益經驗和案例,期待未來有更多發展經驗與世界分享。”沃爾納對記者說。
(本報日內瓦7月1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