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外媒揭批中東衝突背後的美企牟利鏈條

【環球時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黃培昭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洋 線一凡】編者的話:7月13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衛生部門發表聲明說,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5.8萬多人死亡。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發生在加沙的事情是人道主義悲劇,然而對一些西方企業來說,中東衝突給它們帶來的卻是豐厚的利益。美國企業在其中表現“亮眼”:該國一些傳統軍工巨頭被批故意煽動戰爭,而新興科技企業則因向以色列提供人工智能服務等被批加劇危機。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多家媒體爆料稱,以色列和美國近期對伊朗實施襲擊的藉口——德黑蘭很快就能製造出核武器,並非基於情報,而是基於美國帕蘭蒂爾公司人工智能系統生成的推測性報告。“這暴露了將國家安全決策外包給投機算法和地緣政治操縱的危險,同時揭示了情報扭曲和技術過度擴張如何加劇地區衝突並破壞全球穩定。”對於此事,英國“中東眼”新聞網這樣評價。

AI捏造報告引發美伊戰爭?

“軍火商如何推動美國與伊朗開戰。”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網站近期發文,講述了該國一些軍工企業是如何煽動戰爭的。文章稱,福克斯新聞節目的許多嘉賓都是美國軍工企業資助的,一旦美國和以色列與伊朗爆發戰爭,這些企業必將從中獲利。在近期華盛頓空襲伊朗核設施之前,美國一些軍工企業代表輪番出現在總統特朗普喜歡的福克斯新聞節目中,稱讚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行動,並敦促美國進一步介入。

這些企業代表包括帕蘭蒂爾公司防務部門主管加拉格爾、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主席基恩、私募股權公司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KKR)的合夥人彼得雷烏斯等。加拉格爾曾擔任美國國會衆議員,他所代表的帕蘭蒂爾公司去年與以色列國防部簽署協議,利用先進技術支持以色列與戰爭相關的任務。基恩主張美國在伊朗使用B-2轟炸機和鑽地炸彈。他所在的戰爭研究所接受通用動力公司的資助。近期空襲伊朗核設施時,美國也派遣“俄亥俄”級核潛艇向伊朗目標發射了20多枚“戰斧”導彈,該潛艇的建造商就是通用動力公司。彼得雷烏斯曾擔任美國中情局局長,而KKR是以色列最大物業管理平臺的主要投資者。

除了一些美國軍工企業挑動戰爭外,該國部分科技企業研發的人工智能軟件也被爆推動了以色列以及美國對伊朗的襲擊。據英國“中東眼”新聞網、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俄羅斯《消息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早在2015年伊核協議簽訂的時候,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就與帕蘭蒂爾公司簽訂了一份價值5000萬美元的合同,後者通過一個名爲“馬賽克”的人工智能系統幫助IAEA監督伊朗核計劃。在以色列和美國6月對伊朗進行襲擊前,上述人工智能系統對超過4億份數據進行分析後生成了一份報告,認爲包括福爾道在內的伊朗核設施中濃縮鈾明顯激增,因此伊朗再過幾周就能製造出5到9枚核彈。這份報告先後被提交給了以色列以及美國,被認爲是這兩個國家發動對伊朗打擊的重要助推因素之一。

然而,“馬賽克”系統並未獲得有關伊朗濃縮鈾的直接證據,而是對一些衛星圖像以及社交媒體帖子等進行分析後,通過推斷得出了伊朗能很快製造核武器的結論。也就是說,相關結論並非基於證據和情報,而是基於算法猜測。“中東眼”新聞網表示,“馬賽克”系統不能證明發生了什麼,只暗示可能會發生什麼。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表示,“馬賽克”系統的批評者輕蔑地將其稱爲“鈾的少數派報告”。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於2002年上映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嫌疑人在實施犯罪之前就被逮捕和懲罰。俄羅斯《消息報》強調,很難對“馬賽克”系統得出的結論進行覈查檢驗。這家美國科技公司是利用美國中情局資金髮展起來的,該公司多款人工智能產品陷入醜聞。

伊朗和俄羅斯官員認爲“馬賽克”系統生成的報告純屬捏造。就連IAEA總幹事格羅西也在壓力下承認,沒有確鑿證據表明伊朗正在實施製造核武器計劃。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此前表示,沒有證據表明伊朗在尋求擁有核武器。

“把戰爭的恐怖變成了董事會的勝利”

除了在中東衝突中充當催化劑之外,一些美國企業還被批利用衝突牟利。據英國《衛報》等媒體報道,聯合國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阿爾巴內塞7月3日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交的報告顯示,在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48家跨國企業幫助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相關行動,從加沙戰爭中獲利。

在這些企業中,美國公司引發關注。它們既包括洛克希德·馬丁等傳統軍工巨頭,也包括微軟、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亞馬遜、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等大型科技企業。以色列購買大量F-35戰鬥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該戰機的製造商。對於對以軍售,該公司一名發言人稱,這是政府對政府的交易,相關問題最好由美國政府來回答。

根據上述報告,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微軟、字母表公司和亞馬遜授予以色列“幾乎全政府範圍訪問其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權限”。IBM還負責培訓以色列軍事和情報人員。在美國科技企業的幫助下,以色列能夠收集、存儲和使用巴勒斯坦人的生物特徵數據,以從中尋找武裝分子。據伊朗邁赫爾通訊社報道,大量證據表明,美國一些科技公司參與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它們不止扮演提供技術工具的角色,還在諸多層面上同以色列進行戰略協同。

美國企業在加沙衝突中發揮的作用早已受到質疑。美國《國家》雜誌去年7月發表題爲《這些公司是加沙戰爭的真正“贏家”》的文章,稱美國公司正從以色列對加沙的持續攻擊中賺取鉅額利潤,把戰爭的恐怖變成了董事會的勝利。據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報道,美國科技公司“渴望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2021年,谷歌和亞馬遜與以色列政府簽署了一份價值12億美元的合同,爲以色列政府提供雲計算服務,包括數據存儲和分析、面部識別、情緒識別等,這被稱爲“光輪計劃”。在谷歌和亞馬遜員工發起抗議要求終止上述合同後,這兩家企業與以色列的合作受到了西方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早已預料到這種反應的谷歌和亞馬遜,還與以色列簽署了一份合同,保證即使出現抵制運動,它們也將繼續向以色列提供服務。

“光輪計劃”的細節對公衆保密,但有谷歌員工擔心,它可能是在爲以色列進行軍事打擊服務。半島電視臺援引此前報道稱,以軍正在使用新的人工智能系統,包括“薰衣草”和“福音”,來決定轟炸加沙哪些目標。根據一名以色列前情報官員的說法,“福音”建造了一個“大規模致命工廠”,那裏“強調數量,而不是質量”。

美國“攔截”新聞網獲得的谷歌內部文件顯示,在與以色列簽署“光輪計劃”合同之前,谷歌不僅知道自己無法監控或阻止以色列如何使用其軟件,而且這份合同要求谷歌阻止其他國家對以色列使用其技術進行刑事調查。合同還要求谷歌與以色列安全機構密切合作,包括情報共享,這在谷歌與其他國家的協議中是前所未有的。谷歌拒絕回答“攔截”新聞網發送的一系列詳細問題,包括該公司對以色列使用其服務情況的瞭解程度,以及它對“光輪計劃”擁有何種控制權。

今年2月,美聯社通過採訪以色列現任和前任官員,以及相關企業的員工,並基於一些內部文件,對美國科技巨頭如何幫助以色列實施在加沙的行動進行調查。根據該調查,在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之後,以色列對微軟和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技術的使用量激增。

微軟拒絕對美聯社的調查發表評論。該公司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份寬泛的聲明,稱“尊重人權是微軟的核心價值”,並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捍衛技術的積極作用”。OpenAI稱,它與以軍方沒有合作關係,公司政策規定客戶不應使用其產品開發武器、破壞財產或傷害人民。然而,約一年前,OpenAI改變了其使用條款,從禁止軍事用途改爲允許“符合我們使命的國家安全用途”。以色列軍方拒絕回答美聯社關於其使用美國科技公司商業人工智能產品的詳細書面問題,但表示該國分析人員使用人工智能支持的系統來幫助識別目標,並與高級官員一起獨立檢查目標,以權衡軍事優勢與附帶損害,使該國的行動符合國際法。

“如果不追責,就不可能結束這種局面”

“如果不追究包括其高管在內的私營部門的責任,就不可能結束這種局面。”阿爾巴內塞在其報告中呼籲起訴那些幫助以色列在加沙地帶開展軍事行動的企業。她認爲,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之所以持續不斷,是因爲“這對很多人來說有利可圖”。阿爾巴內塞還指出,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已經成爲武器製造商和大型科技公司的“試驗場”,沒有人對它們的行爲進行監督和問責。

據“攔截”新聞網報道,雖然此前有一些企業高管因涉及人權暴行而面臨當地刑事指控,但對其進行民事指控,勝訴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即使對其進行控告,美國法院是否會受理相關案件又是另一回事。歷史上很少有與反人類罪有關的企業被問責的例子。2004年,IBM公司德國分公司向大屠殺賠償基金捐贈了400萬美元,這與它在二戰時爲第三帝國提供的服務有關。有法律專家稱,21世紀初,有美國人起訴了數十家跨國公司,這些公司此前與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政權合作,向後者出售“基本工具和服務”。這些訴訟在2016年被駁回。最近,法國水泥公司拉法基在美國和法國認罪,此前該公司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控制的敘利亞地區的業務受到刑事調查。

除了追責外,人工智能系統在中東衝突中發揮的作用引發很多媒體的思考。半島電視臺稱,人工智能被視爲人類邁向更美好未來的下一步,但這一工具已經變得更加致命和具有破壞性。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報道,目前人們還在爭論通過人工智能系統駕駛汽車是否安全,而美國和以色列發動戰爭的理由似乎主要基於人工智能的預測。美聯社2月的調查也揭示了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出錯的方式,包括錯誤的數據或有缺陷的算法。 

對於美國6月對伊朗的空襲,“中東眼”新聞網表示,一份未經證實的人工智能報告引發了華盛頓對德黑蘭的打擊,這場以算法爲基礎的戰爭,遠不止是一場魯莽的軍事賭博。它代表了戰爭的正當性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轉變,用概率假設取代了已證實的事實,用數字猜測取代了硬情報。如果這是戰爭的新面貌,那麼我們已經輸掉了一場更爲重要的戰鬥,那就是捍衛真相本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