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任筱楠 丁雅梔】《日經亞洲評論》日前報道稱,隨着私營航天公司的快速發展,印度正成爲全球航天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市場情報平臺Tracxn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印度有172家專注於太空的私營企業。當前,印度航天產業的規模僅佔全球航天業的2%,而印度有關部門設置了到國家獨立100週年時(2047年)這一佔比達到15%的目標。那麼私營部門能助力印度圓“太空夢”嗎?
十多年間,航天預算增加近兩倍
數據顯示,全球太空經濟具備相當大的增長潛力。據諮詢機構麥肯錫估計,目前全球太空經濟規模約爲4470億美元。另據太空諮詢公司Novaspace的數據,到2033年,全球航天產業預計將進一步增長,達到9440億美元。印度當前太空產業規模約爲80億美元,僅爲全球的2%。印度國家空間促進和授權中心(IN-SPACe)設定了到2033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8%、到2047年提高到15%的目標。印度政府認爲,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私營部門,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深度參與。
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太空發展都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導。在全球航天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印度也希望能在這個規模數千億美元的市場掘金,而僅靠ISRO,印度顯然難以實現其目標。爲促進航天工業發展,印度總理莫迪2020年宣佈推動太空行業向私營企業開放。同年6月,IN-SPACe成立,作爲公共部門與私營航天企業之間的橋樑,IN-SPACe負責審批私營企業的商業航天活動,使私營企業能夠參與衛星發射、太空服務等。
2023年,印度政府發佈了《2023年印度太空政策》,旨在通過明確公私關係、出臺利好政策和加強制度保障,鼓勵該國私營企業參與航天活動。2024年2月,印度政府放寬外資投資限制,允許外國公司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投資衛星部件和系統或子系統的製造,投資額最高可達100%。印度太空協會總幹事巴特對此表示,“這將使印度獲得最新技術和急需的資金,不僅來自國內,也來自國際投資者。”
除了政策方面,印度政府對航天領域的基金支持也不斷增加。印度科技國務部長吉騰德拉·辛格今年早些時候表示,在莫迪領導下,印度航天預算幾乎增加了兩倍,從2013—14年的561.5億盧比(100盧比約合8.3元人民幣)增加到2025—2026年的1341.6億盧比。去年10月,印度政府還批准設立了一隻專門支持航天初創企業發展的風投基金,該基金未來5年的總投資額將達到100億盧比。今年2月,IN-SPACe設立了總額達50億盧比的基金,推動航天科技商業轉化並減少進口依賴。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符合條件的航天項目可申請到最高六成的項目成本補貼。
印度“nextias”網站稱,未來5年,印度航天經濟預計將以4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達到500億美元。
關鍵部門勞動力規模甚至超過NASA
當前,印度在發展航天產業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條件。《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稱。印度作爲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國家,人力資源豐富並具有一定數量的航天專家儲備。以ISRO爲首的公共機構僱用了近2萬人,其中約75%是工程師和技術專家。ISRO的勞動力規模甚至超過了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更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10倍以上。
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不僅是ISRO的所在地,也是該國首屈一指的研究生教育機構——印度科學研究所的所在地。作爲印度航天相關人才和企業的中心,這座城市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爲完善的生態系統。印度很多初創航天企業便是由ISRO的前工程師和其他專業人士創立的。
印度航天公司的融資頻率也高於英國和日本的同類企業。自去年以來,隨着印度政府放寬對外資流入的限制,印度融資活動勢頭增強。Tracxn統計,印度航天初創企業過去5年的總融資額已超過3.5億美元。印度官方投資促進機構預測,今年該領域市值有望超過130億美元。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印度航天初創企業發展已取得一定成績。例如,總部位於海得拉巴的天根宇航公司是印度首家獲得航天發射資質的私營企業。作爲第一家與ISRO合作的私營太空技術公司,該公司將利潤豐厚的小型衛星市場確定爲目標領域。2022年,天根宇航公司成功發射了“維克拉姆-S”號火箭。總部設在班加羅爾的Pixxel公司1月發射了3顆高光譜成像衛星。高光譜成像衛星可用於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探,也能服務於環保和農業。另一家總部同樣位於班加羅爾的航天初創企業Digantara也於今年1月發射了一顆商業衛星,該衛星裝備了具有物體跟蹤功能的太空相機,能監測太空垃圾,有助於保護近地軌道衛星免遭太空垃圾撞擊。
面臨人才流失、進口依賴、監管不完善等挑戰
歐洲《現代外交》網站此前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儘管印度私營航天部門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該行業仍未成熟。印度希望在所有主要子系統上都實現自給自足,但在很多關鍵部件方面,該國仍高度依賴進口。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當前框架不利於印度私營航天業長期發展的擔憂。
此外,印度在材料學和化學等關鍵領域實力薄弱,難以匹配其航天雄心。一個全面的太空計劃需要具備航空航天工程、推進技術、先進材料、機器人、電子和能源等多個領域的工業基礎。
該文還稱,印度的官僚主義也會阻礙私營企業的發展。此外,印度尚未充分制定解決航天任務中的事故責任等關鍵問題的全面監管框架。《航天洞察》網站稱,ISRO可能不會樂意私營公司挑戰其壟斷地位,ISRO“既做選手,又做裁判”的模式可能使私營公司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
從資金來源角度來看,印度的私營航天公司主要依靠私人資本。由於航天業務風險頗高,如果在公開上市期間火箭爆炸,對公司股票而言絕非好事——尤其是對於初創企業而言。此外,航天項目需要高資本投資和長期孵化。德勤印度合夥人斯里拉姆·阿南塔薩亞南表示,私營部門的主要需求之一是政府的長期承諾,以確保對空間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太空是一個資本高度密集的領域,大多數產品都是按訂單生產,而且生命週期很長。
中國航空工業影像中心策劃總監張寶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在航天領域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標,但推進這一領域發展過程中面臨着幾大挑戰:首先是人才問題。儘管印度在普通工程師領域具備一定優勢,但在太空領域,其領軍型、研發型和戰略型人才匱乏,不少人才在取得一定突破後,往往選擇流向美國等其他國家。其次是核心技術問題。印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相關產業鏈仍不完善,以火箭發動機爲例,目前仍大量依賴進口。這種技術差距難以在短時間內彌補。再者是資金和統籌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印度政府、風投還是外資,目前的資金體量都不足以支撐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此外,要發展民間航天事業,政府需要比較強大的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和均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