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環球時報海外中國周暨環球南方對話·中拉關係與民意互視研討會”舉行期間,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拉丁美洲—中國觀察(OLAC)主任、中國社科院—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巴德里西奧·科內赫羅·歐爾蒂斯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專訪。他表示,OLAC聚焦於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成功經驗,這爲拉美關於發展的討論帶來新想法和更多可能性。
OLAC在其網站顯著位置寫道:“OLAC重點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對該過程如何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進行研究。”“我認爲拉美國家尤其是阿根廷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討論經濟發展時,大多數參考模式來自西方,而這些模式更適用於理解發達國家的發展。”歐爾蒂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理解並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在於它能爲拉美關於發展的討論帶來新想法和更多可能性,並提供關於政府和大學角色的新方案。例如,中國政府始終將發展大學和科研中心以提升國家科技能力作爲政策重點。
作爲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積極參與並推動各個機制和框架下全球南方國家間的合作。歐爾蒂斯稱,目前全球南方的科研合作一體化水平不高,這需要參與“金磚+”建設的國家通過戰略規劃來解決。例如,成立“金磚國家科研機構”,這能爲各國大學提供獲取國際合作資金的渠道。
據歐爾蒂斯觀察,中國的機構、大學及科技生態系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社羣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正嘗試將師生的興趣與中阿合作機遇對接。目前,該校已經與中國開展了多種合作項目,“這不僅能加深我們對中國社會的認知,也能提升我校科研與學術項目的質量。”
“拉美需要制定詳細的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並與中國構建科研合作議程。”歐爾蒂斯進一步表示,拉美與中國的關係可爲雙方發展帶來諸多機遇,關鍵在於拉美需制定與中國在科技和經濟領域的具體合作計劃。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創立OLAC的初衷,是使其成爲拉美領先的智庫——不僅探討阿根廷與中國的關係,更從區域戰略視角構想和設計與中國的合作框架,“這是我們正在與多所拉中大學共同推進的事業”。
近些年來,中拉不斷書寫着命運與共的佳話。今年5月,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見證了過去10年中拉論壇從“一棵稚嫩幼苗長成挺拔大樹”。在歐爾蒂斯看來,此次會議是拉中關係十年發展歷程的最新里程碑,拉中關係已形成歷史積澱。他特別提到,中方領導人在會議開幕式上提出的“五大工程”意義重大,對拉中關係發展至關重要。
歐爾蒂斯稱,團結工程能促進拉中的政治互信;發展工程側重發展合作,加強雙方經濟技術協作;文明工程針對文明交流,能夠促進拉中人文往來與文化聯繫;和平工程發出了和平倡議,和平是拉美地區的寶貴資產,而中國也長期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因此拉中應將和平政策作爲關係重點;民心工程能夠增強人文互聯互通,包括大學與科研中心的合作成爲拉中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五大工程不僅精準體現了雙方共同利益,更構建了拉中互利共贏的清晰議程。”歐爾蒂斯說。
今年是中國與阿根廷建交53週年。談及對雙邊關係的看法和展望時,歐爾蒂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53年的雙邊關係始終基於互信與共同利益,這種信任對推動互利合作項目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阿中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這爲未來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強調,阿根廷應注重構建與中國的長期關係,而非侷限於短期政治語境。
對於阿根廷乃至拉美的發展前景,歐爾蒂斯表示,一方面,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應就區域一體化展開深入討論,比如如何以區域整體而非單個國家的身份融入世界,“拉中合作正推動這一議題,以區域形式參與全球合作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拉美要明確經濟關鍵領域。拉美經濟結構具有多樣性,有些國家以初級產業爲主,有些國家則在工業、科技領域具備較強實力,“這些國家有機會將對華合作提升至更高水平,包括將技術議程納入合作框架。我始終認爲,構建拉中互利共贏的合作關係,需要長遠眼光、區域一體化思維,並將技術合作作爲核心議程”。
中國與阿根廷雖然遠隔千里,但這阻擋不了兩國的民心相通。歐爾蒂斯告訴記者,他在與中國同事多年的合作中發現,兩國人民在價值觀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對朋友和家庭的重視,“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共性構成了我們的身份認同。共享這些價值觀是重要的資產,我們應基於共同點構建友誼”。對於阿根廷與中國在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我們需要通過增加人文交流來增進理解,這將縮短心理距離,助力搭建阿中緊密關係的橋樑”。
【環球時報赴拉美特派記者 林小藝 張婷鴿 單劼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