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這讓日本的文藝作品長期以來有一種“預言”地震或末日災難的傳統,但這更多是文化氛圍和地質現實的結合,而非真正的“預言”。
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本身就是一個地震、海嘯頻發的國家。許多地震活躍帶,比如日本海溝、南海海槽等,經常被日本學術界和媒體提及。因此,文學作品、影視劇或動漫中頻繁以這些地質活躍區域爲背景,可以視爲在現實基礎上的創作延伸。
日本的一些文藝作品確實被事後視爲“預言”,有的是基於歷史經驗的想象。比如,1973年上映的影片《日本沉沒》就是在高度關注地震與火山活動背景下的虛構內容。有的則是合理利用地理熱點,即文藝作品中提到的那些“後來真的發生地震”的地區,本身就是地震多發區。預測一個“地震頻發的地方可能發生地震”就像在靶子堆裏扔飛鏢,總有可能“命中”。還有的是因爲災難敘事本身就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對大地震的擔憂幾乎根植於日本社會,從關東大地震(1923年)、阪神大震災(1995年)到東日本大震災(2011年),都成爲了文學和影視作品的重要素材。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正是因爲在其作品中“成功預言”日本將於2011年3月發生“重大自然災害”而受到廣泛關注。不過,龍樹諒今年5月在接受《每日新聞》採訪時呼籲民衆對此理性看待。(鄭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