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6月24日文章,原題:“反富足”議程的案例 從垃圾食品到垃圾信息,我們正在遭受物質生產過剩、而非生產不足造成的危機。在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某些太過“富足”的物質正在傷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過多的“不良”富足與過少的“優質”富足構成的奇怪組合,正是我們文明弊病的根源。其中,最明顯的不良物質富足表現就是垃圾食品:超市貨架上、快餐店裏堆積如山的脂肪、碳水、鹽和食品添加劑混合物,正在侵蝕我們的身體健康。美國臨牀肥胖人口比例已從1980年的15%上升到2023年的40%左右。肥胖與包括心臟病、抑鬱症、高血壓、癌症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相關。
但不良富足的問題在數字世界更爲嚴峻。電子郵件通知頻響、新聞推送刷爆屏幕、商品促銷接踵而至……網絡世界的“霸主”們不擇手段地爭奪我們的注意力,並將我們的屏幕時間打包販賣給廣告商,這種信息侵襲幾乎無孔不入。兒童和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這種數字衝擊:美國青少年平均每天要花6到8個小時盯着屏幕,尤其是智能手機屏幕。
這股來勢洶湧的數字洪流正在蠶食孩子們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說,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大規模普及的同時,年輕人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激增,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的行爲。英國《金融時報》刊登的《人類的腦力巔峯是否已過?》一文列舉了一系列令人憂心的數據,表明人們的閱讀、數學計算、注意力等與學習有關的能力正在減弱。2022年,過去一年閱讀過書籍的美國人比例跌至一半以下。美國人的平均智商幾十年來一直在上升,現在正在逆轉。許多硅谷人士正在公開反對科技行業催生的數字氾濫。谷歌公司前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警告說,對注意力的競爭會引發“腦幹底部競賽”。談及網絡成癮問題時,美國《連線》雜誌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說,“從成癮性的量表數據上看,如果把網絡與糖果、可卡因進行比較,網絡成癮性更接近可卡因。”
然而,資本家正在出於本能地投入幾乎無限的能量去創造和滿足與垃圾食品、垃圾信息相關的需求,而且在阻止政府幹預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例如,修訂後的美國《通信規範法》第230條規定,免除了互聯網公司對獨立用戶、推廣者產出內容進行監管的義務,哪怕這些內容是淫穢、仇恨、虛假或煽動性的。
我們的問題不在於監管過多或過少,而在於我們一直在以錯誤的方式監管錯誤的事物,一方面造成了數字垃圾的泛濫;另一方面又導致住房短缺。住房的不足迫使更多成年人與父母同住,讓他們“長不大”;高科技的不良富足鼓動人們自我放縱。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監管和稅收以及廢除第230條這樣的“免罪金牌”。換言之,我們需要反富足議程,阻止企業爲所欲爲。各國政策制定者已在着手解決“過於富足”問題:匈牙利對不健康食品徵稅,智利對含有人工添加糖、鈉或人工添加脂肪的食品貼上黑色警示標籤。長遠來看,我們需要的既不是富足議程,也不是反富足議程,而是兩者的動態結合。我們稱之爲“成熟議程”。(作者阿德里安·伍爾德里奇,白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