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洋】編者的話: “在歐洲我有時會聽到一些國家說‘馬克,美國還會和我們在一起嗎’,這時我會說,這聽起來有點像小孩子在問爸爸,‘你還會和家人們在一起嗎’。”北約祕書長呂特日前對北約峯會上“爸爸梗”的解釋,不僅讓世界看到歐洲爲取悅美國而做出的“犧牲”,更凸顯了歐洲在防務和安全問題上對美國的嚴重依賴。二戰結束之後,美國通過北約將跨大西洋兩岸的安全和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華盛頓通過這一軍事聯盟爲歐洲提供了防禦保護傘,而歐洲則爲此付出了失去戰略和防務自主的代價,其政治獨立性和經濟利益也受到影響。現在隨着美國政府推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並不時威脅退出北約,歐洲陷入安全焦慮。歐洲各國雖然提出不少增強軍事獨立性的計劃,但其實施面臨諸多挑戰,歐洲的防務自主之路道阻且長。
“沒有美國的歐洲,主要有三方面不足”
歐洲在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有多強?在今年美國新政府上臺以來,這已經成爲歐美媒體不斷提出的問題。“沒有美國的歐洲,主要有三方面不足。”北約前副助理祕書長、美國退役少將戴維斯向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講述了歐洲在3個方面對美國軍事的依賴,包括戰略能力、作戰指揮能力,以及火力和兵力。他表示,在戰略能力方面,歐洲缺乏“提高軍事行動有效性和支持執行戰略計劃的高水平能力、資產和資源”,“美國(給歐洲)帶來的是戰略指揮和控制系統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資產等”。
在作戰指揮方面,戴維斯表示,北約歐洲盟軍的最高司令部、空軍司令部、陸軍司令部以及北約駐那不勒斯聯合行動指揮部都由美國軍官領導,“我認爲沒有美國指揮官和工作人員,北約無法運作”。此外,在火力和軍隊規模方面,美國還爲其他北約國家提供了關鍵戰術級作戰力量,填補了歐洲盟國的地面部隊短板。這些力量包括炮兵、防空反導力量、工程兵等。雖然歐洲國家擁有這些力量,但數量不足難以獨立作戰。戴維斯還表示,俄烏衝突暴露了歐洲在彈藥儲備和補充庫存所需工業能力方面的弱點。歐盟未能兌現其在2024年春季之前向烏克蘭提供100萬枚炮彈的承諾。
戴維斯的上述評估得到其他智庫以及媒體報道的印證。據法國24小時新聞電視臺今年3月報道,歐洲在情報、軍事裝備的維護和軟件更新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對能力的依賴,另一種是對現有系統的依賴。如果將歐洲國家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從強到弱繪製成光譜,那光譜的一端是丹麥,另一端則是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依賴於美國的ISR能力,但在軍事裝備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美國。有人擔心,美國能用所謂的“殺傷開關”讓歐洲的武器系統癱瘓。該開關有兩種類型,其一是明知現代武器需要不斷更新,卻未能提供更新軟件或武器配件;其二是直接關閉武器系統,這只是修改幾行代碼的問題,就像蘋果手機一樣,提供商可以關閉它。
英國《衛報》日前稱,過去5年,歐盟27國、英國、挪威和瑞士從美國購買了逾1.5萬枚導彈、2400輛裝甲車和340架飛機——遠遠超過歐洲國家之間的購買量。美國在歐洲武器庫中的主導地位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歐洲許多最先進的武器都是美國製造的,其中包括主導歐洲空軍的美國F系列戰鬥機,其最新型號是F-35“閃電”Ⅱ型戰機,這是一種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尖端飛機。總部位於德國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政策研究員格蘭德說,在戰機方面,歐洲有其他選擇,但沒有一種能與F-35競爭。
“美軍還管理着美國在歐洲的核武庫。”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網站發表的文章顯示,美國曾經在歐洲部署了近7000枚核武器。文章稱,目前,據信美國在比利時、意大利、荷蘭、德國和土耳其存放了大約100枚B61重力炸彈,這是一種較小的戰術核武器。沒有美國的許可,任何國家都不得使用這些武器。如果美國退出北約,取消美國所謂的“覈保護傘”,這將在歐洲的集體核武庫中留下一個巨大缺口。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在歐洲駐紮軍隊,在上世紀50年代末達到約47.5萬人的高點。CFR的文章援引美國歐洲司令部的數據稱,截至2025年初,美國在歐洲駐紮近8.4萬名軍人。從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西北部到東歐國家邊境地區,歐洲大陸遍佈着40多個美國軍事基地。這些基地大部分集中在德國、意大利、波蘭等國,其中許多基地是可互操作的,這意味着美國軍人與歐洲國家同行一起工作。
北約“使歐洲陷入對美國力量的依賴”
“沒有美國,歐洲能實現自主防務嗎?”今年3月,“德國之聲”發文提出這一問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認爲,沒有華盛頓,歐洲“仍然毫無防禦能力”。歐洲對美國的軍事依賴之所以如此嚴重,北約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報道,1949年,美國、加拿大和10個歐洲國家成立了北約,以在二戰後維持歐洲的和平與穩定。北約幫助歐洲和北美國家團結起來,抵禦蘇聯構成的威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安全項目負責人呂蘊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二戰後初期,美國通過北約介入歐洲安全事務更多是一個你情我願的過程。美國有穩固歐洲的西方政權、競贏蘇聯的需求,而歐洲當時百廢待興,也有把安全交給更爲強大的美國、自身專注於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求,因此雙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帶有軍事和政治聯盟性質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從一開始就不是以集結軍事力量爲主要目標的。”據《紐約時報》此前報道,在冷戰高峯時期,北約部署了100個師,這隻相當於華約兵力的一小部分,無法指望它能擊退蘇聯的可能入侵。事實上,北約正在按照戰後美國規劃者設計的方式運作,使歐洲陷入對美國力量的依賴。在防務領域,北約禁止現有能力的重疊,並敦促盟國接受特殊角色,以此阻撓能夠獨立行動的半自治歐洲部隊的出現。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建立統一的“歐洲軍隊”一直是歐洲大陸領導人自二戰以來的夢想,但這一軍事項目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這是多年來“歐洲軍隊”組建停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徐若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通過控制歐洲的武器系統和軍工技術、擔任北約軍事決策的“大腦中樞”等方式,控制了歐洲防務。《紐約時報》直言,北約絕非一項昂貴的慈善計劃,而以低廉的成本確保了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該聯盟從建立之初就將西歐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這個更爲宏大的項目綁定在一起。在這個項目下,美國將對歐洲的保護作爲一種槓桿,爲自己在貿易和貨幣政策等其他問題上換取好處。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稱,幾十年來,美國不管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政治人士都認識到,美國通過成爲北約的領導者並通過在歐洲保留美國軍隊,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和經濟利益。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對北約和歐洲其他安全援助項目的投入只佔五角大樓年度預算的一小部分,而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歐洲軍費開支中大約一半流向了美國製造商。歐洲正在進行的重新軍事化也讓美國坐享其成,因爲國防採購、互通性的共同標準,再加上美國軍工部門的龐大規模和布魯塞爾的官僚障礙,都讓美國公司從歐洲獲利,而歐洲的自衛能力卻受到削弱。
呂蘊謀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因爲防務不自主,其政治獨立性也受到了影響。《紐約時報》指出,限制中國科技發展以及促進美國工業發展幾乎不是歐洲的優先事項,切斷歐中貿易難以想象。然而,已經有跡象表明,北約在讓歐洲追隨美國政策方面發揮了作用。
呂蘊謀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冷戰結束後,北約這個冷戰工具並沒有隨着華約的解體而解體,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不樂見一個高度一體化、戰略自主的歐洲,仍有藉助北約拴住歐洲的需求。不過,這一階段美歐的控制與反控制鬥爭更加激烈,這主要是因爲沒有了蘇聯,歐洲的安全環境改善了,尤其是歐俄關係改善了,於是歐洲對美國的安全需求也就少了。此外,美國在全球一家獨大,大行單邊主義政策,讓歐洲不滿。當然,歐盟也逐漸成熟,擁有了和美國叫板的實力,所以這一階段北約呈現出沒落態勢,歐盟與北約之間的互補性不斷降低、競爭性逐步提升。這導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公開拋出“北約過時論”,對歐洲軍事“長期欠費”表示十分不滿,於是法國總統馬克龍才作出北約已“腦死亡”的著名論斷。然而,俄烏衝突的爆發卻讓北約“電擊復活”。
歐洲計劃5到10年在北約取代美國
防務自主已經成爲歐洲多國的呼聲。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等媒體報道,去年11月,立陶宛前總理庫比柳斯被提名爲歐盟防務和太空專員。這一首次創建的職位被視爲歐盟“防長”,其主要任務是使歐洲支離破碎的國防工業合理化,向該行業注入更多資金,並確保歐盟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彈藥支持。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2030年準備就緒》白皮書,希望通過增加對國防工業的投資、鼓勵聯合採購、提高軍工產能等措施,使歐洲在2030年擁有強大的國防能力。同一個月,歐盟還發布了《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希望通過大約8000億歐元的投資加強歐洲防務獨立。今年5月,德國總理默茨發表講話,誓言建設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並承諾柏林將在歐洲發揮更大的外交和安全作用。
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近期報道稱,4名歐洲官員透露,歐洲正制訂計劃以在5到10年內取代美國在北約的作用,英國、法國、德國和北歐國家等都參與了這些重塑北約的討論。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發佈的最新報告,歐洲可以在沒有美國軍事支持的情況下生存下去,但要取代美國的軍事能力,需要25年,耗資高達1萬億美元。這包括一次性採購費用2260億至3440億美元以及與軍事維修、人員等有關的額外費用。
據半島電視臺、美聯社等媒體報道,歐洲實現防務獨立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尋找足夠的財政資金來應對新的安全形勢,以及實現歐洲團結。歐洲擁有近200萬軍隊,加上增加的國防預算,足以讓歐洲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不過,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障礙在於歐洲軍隊的分裂,這些軍隊實際上是各國的軍隊,並非爲保衛歐洲大陸而組建的,這導致了指揮和協調障礙。
儘管歐洲對美國軍事依賴還在持續,但已經出現了改善的跡象。美國“政治新聞網”表示,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對歐洲2022年2月至2024年9月期間招標的選定採購工作進行分析後發現,其防務採購總價值的52%被授予了歐洲供應商,而美國企業則獲得了其中的34%。該報告的作者表示,“買歐洲貨”的趨勢可能會得到推動。
歐盟軍事委員會前主席布里格日前對德國電視二臺表示,構建歐洲冷戰後數十年被忽視的軍事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不過大約10年後,歐洲缺失的能力將得到完全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