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埃及、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李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裴茗】“特朗普威脅再轟炸伊朗。”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以此爲題報道稱,美國總統對伊朗加緊施壓。在近日一場白宮記者會上,特朗普警告說,如果情報顯示伊朗能夠將鈾濃縮至軍用級別,美國將“毫無疑問”再次實施襲擊。他還稱,自己拯救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免遭殺害。對此,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28日譴責特朗普的言論是對哈梅內伊的“不尊重”。埃及《金字塔報》28日文章認爲,當前美伊關係進入“高度對峙而非對話的危險狀態”。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不少阿拉伯媒體對美伊在短期內恢復談判並不樂觀,中東地區再次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也並未真正遠去。法新社29日引述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與沙特國防大臣通話中的表態稱,伊朗對敵方是否會履行停火等承諾深感懷疑。圍繞中東局勢,國際輿論依舊在熱烈討論伊朗核設施是否“被摧毀”、美伊談判能否恢復等問題。與此同時,多家外媒也關注到,隨着最近一段時間的軍事打擊行動“重塑了中東格局”,一些阿拉伯國家對地區威脅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伊朗舉行國葬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儘管特朗普27日對伊朗再將鈾濃縮至令人擔憂的水平發出警告,但他認爲,這樣的結果不太可能出現,並稱伊朗已經因遭受的損失而筋疲力盡,並希望與美國對話。同一天,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真實社交”上發帖,猛烈抨擊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起因是後者在上週四的講話中稱,伊朗在與以色列和美國的衝突中“取得勝利”。特朗普將哈梅內伊的說法稱爲“謊言”,並表示自己“確切地知道”這位伊朗領導人的藏身之處,但沒有選擇讓以色列或者美國武裝部隊“終結他的生命”。特朗普還說,自己最近開始着手關於取消對伊朗制裁的工作,但在哈梅內伊此次講話後,他“立即放棄了”所有相關努力。
阿拉格齊28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要達成協議,“就應該放下對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不尊重和不可接受的語氣”。美聯社認爲,阿拉格齊雖然批評了特朗普的言論,但也展現了伊朗可能對談判持開放態度。阿拉格齊當天還說,“偉大而強大的伊朗人民向世界證明,以色列政權除了向‘爸爸’求救以避免被我們的導彈夷爲平地外別無選擇,伊朗人民不會容忍威脅與侮辱”。
伊朗駐日本大使西達特28日接受沙特“阿拉伯新聞網”採訪時說,德黑蘭仍然致力於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但“由武力驅使得來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美國人沒有譴責破壞談判的一方,卻站在了侵略者一邊”。
埃及《金字塔報》28日文章認爲,當前美伊關係進入高度對峙的狀態,“伊朗不會在羞辱中後退,美國不肯放棄威懾姿態,談判的空間變得渺小”。黎巴嫩“廣場”電視臺關注到伊朗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稱美方表態“正在激起伊朗社會更強烈的對美不信任感”。卡塔爾半島電視臺28日分析稱,美國“再炸伊朗”的說法不僅是對後者的震懾和威脅,更是對以色列內部安全焦慮的回應。以色列正在推動美國更深度介入伊朗問題,以轉移國內輿論對政治動盪與邊境安全的擔憂。不過,美國國內及其國際盟友對軍事對抗再次在中東昇級存有普遍疑慮。
28日,伊朗爲在與以色列的戰爭中喪生的大約60人——包括軍事指揮官、核科學家——舉行國葬。英國《金融時報》、法新社等外媒稱,伊朗公開展示了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反抗。伊朗國家電視臺播放了身着黑衣、揮舞伊朗國旗和手持被暗殺軍事指揮官照片的人羣的視頻畫面,哀悼者高呼“既不妥協,也不投降,與美國作戰”等口號。畫面顯示在德黑蘭市中心擺放着覆蓋伊朗國旗、貼有身着軍裝的軍官肖像的棺木。
美聯社稱,哈梅內伊並未出席葬禮儀式,他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6月11日。上週四,他發佈了一段預先錄製的視頻講話。28日參加國葬的人員包括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外長阿拉格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加尼等。哈梅內伊的高級顧問沙姆哈尼拄着柺杖現身,此前有外媒稱他在襲擊中喪生。伊朗國家電視臺28日引述沙姆哈尼的話說,遇襲後,搜救隊至少花了3個小時纔在廢墟中找到他。
IAEA:伊朗或在數月後重啓鈾濃縮活動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8日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接受採訪時說,儘管伊朗多處核設施遭到襲擊,但其很可能“在幾個月後”就能重啓鈾濃縮活動。英國廣播公司說,這與特朗普關於伊朗核設施“被摧毀”的說法相矛盾。格羅西表示,即使核項目不復存在,伊朗仍然掌握核專業知識和工業能力。相關事實應該促使人們明白,伊朗核問題的徹底解決不能通過軍事手段,而需要依靠協議和核查體系。
法新社稱,另外一個關鍵問題是,伊朗在襲擊發生前是否將大約400公斤的高濃縮鈾庫存部分或全部轉移。“我們不知道這些材料可能在哪裏。”格羅西稱。日前,伊朗議會投票決定暫停與IAEA的合作,德黑蘭方面也拒絕格羅西訪問受損設施的請求。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稱,伊朗還拆除了核設施的監控攝像頭。法國24小時新聞臺說,伊朗與IAEA的關係再次陷入低谷。
《紐約時報》稱,特朗普日前淡化了歐洲官員及核專家的擔憂——伊朗可能已經轉移並隱藏了其濃縮鈾庫存,稱“沒有任何東西從現場搬走”。特朗普所說的“現場”指的是位於地下的福爾道核設施。
中東格局被重塑,“但與預想的不一樣”
據半島電視臺29日報道,沙特國防大臣哈立德·本·薩勒曼當天與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薩維通了電話。法新社引述穆薩維的話說,“我們沒有挑起戰爭,但我們以全部力量回應了侵略者”,“我們對敵方能否履行包括停火在內的承諾深表懷疑”。哈立德表示,沙特政府對侵略行爲予以譴責,併爲停戰付出了大量努力。
多家外媒近日分析稱,以色列與美國對伊朗發動襲擊後,中東國家對地區形勢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重塑了中東格局,但與預想的不一樣。”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稱,新一輪巴以衝突於2023年10月爆發前,沙特准備在一項協議中承認以色列,這將爲阿拉伯國家更廣泛地接受以色列打開大門。此前,與以色列合作以遏制伊朗對一些中東國傢俱有吸引力。但隨着伊朗如今處於劣勢,沙特推動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動力就不大了,它需要時間來評估以色列憑藉其軍事和情報能力所展現出的“驚人優勢”帶來的影響。分析人士稱,沙特擔心自身成爲“地區新秩序的接受者”。
“美國看到了一個新的中東,而其海灣地區盟友對不受約束的以色列感到擔憂。”美國《華盛頓郵報》28日稱,上週,伊朗在發出警告後對位於卡塔爾的美國空軍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這引發了海灣國家的強烈譴責,但也僅是譴責,這似乎表明,它們與伊朗正在升溫的關係“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並且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文章說,與特朗普上一次擔任美國總統時期相比,海灣國家對地區威脅的看法已發生變化。曾經從伊朗那裏感受到的威脅得到緩解,與此同時,一些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越來越警惕。有中東國家領導人曾表示,當前地區不穩定主要源於“發生在加沙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