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與陌生人“共泳”的樂趣與尷尬

美國《紐約時報》6月22日文章,原題:與陌生人一起游泳的樂趣   在公共泳池與陌生人共泳,濃縮了我對城市生活的全部熱愛。它讓人冥想,但每個人的舉動都牽動他人,忽視其他泳客會給彼此帶來麻煩。運動中突破自我意味着拼到力竭,而這種脆弱狀態暴露在陌生人面前尤爲難堪,尤其在擁擠的公共泳池這樣開放而平等的空間。無論是移開視線還是凝視,都蘊含陪伴之意。游泳時避開陌生人,或許與並肩同行一樣充滿默契。

紐約的公共泳池向來宏偉,有些已矗立百年以上。最早的泳池是空調尚未普及時爲貧民區建造的浴場。紐約公共泳池擁有驚人使用量,全市約50座戶外泳池在夏季開放的10周內,要接待約150萬人次。

紐約多數公共泳池分快中慢三道。我逐漸領悟某些社交規範:可以請頻繁超越他人者換去快速道,但絕不能要求拖慢隊伍者改去慢速道;儘量減少超越次數,且動作要輕。

我熱愛這種協作精神。它不僅存在於運動本身,更貫穿泳池生活的每個角落。有次我在公共泳池弄丟外婆的腳鏈,救生員破例讓許多泳客在閉館後留下幫忙尋找。他們固然出於善意,但或許也享受一起漂浮的時光。腳鏈後來在更衣室失而復得,無人抱怨因此獲得的額外戲水時間。     

儘管熱愛公共泳池,我偶爾也渴望能負擔私人泳池——尤其當衆目睽睽下游泳令我焦慮時。但近來我意識到,這種可見性與旁觀或許正是意義所在。我在城市每個角落的活動中都感受到這種社交的喜悅與尷尬。正是這種不情不願的陪伴、轉瞬即逝的慷慨、競爭性的碰撞、與陌生人侷促不安的親近,構成都市社交體驗的本質。(作者阿普爾瓦·塔德帕利,餘楓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