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歐洲和日本爲可持續旅遊找對策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隨着北半球旅遊旺季的到來,十餘座歐洲熱門旅遊城市再度爆發反對“旅遊超載”的抗議活動。深入觀察可以發現,那些不滿生活所在地成爲“舞臺佈景”的抗議者並非單純針對遊客,而是將矛頭對準了推高物價、壟斷住房市場、榨取利益的投機者。這些熱門城市也紛紛通過控制短租、徵收旅遊稅、引導遊客分流等方式緩解“旅遊超載”現象。而從長期來看,如何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的動態平衡,並警惕將矛盾錯誤地引向遊客,已成爲熱門旅遊城市繼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我們反對的是投機者”

冒着白煙的街道上,尖銳的口哨聲和呼喊聲此起彼伏,遊行的人羣舉着“我絕不退縮”“抵制愛彼迎”等標語。在攝像機的包圍圈中,幾名男女手持色彩鮮豔的玩具水槍“攻擊”一家店鋪中的客人,造型可愛的水槍與周遭緊張的氛圍格格不入。本月中旬,上述場面發生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街頭,“持槍者”是當地居民,而“受害者”則是來此遊玩的遊客。

這是歐洲旅遊目的地居民抗議“旅遊超載”行動中的最新一幕。近期,西班牙巴塞羅那、意大利熱那亞、葡萄牙里斯本等十餘座歐洲熱點旅遊城市爆發聯合抗議。英國《衛報》稱,這是迄今爲止針對“爲滿足遊客需求而非居民工作生活需求而重塑城市”這一現象最爲廣泛的聯合行動。

“旅遊超載”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但在去年西班牙的熱門旅遊地爆發數萬人參與的抗議活動後,這一現象頻繁佔據新聞頭條,受到廣泛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將其列入2024年的關鍵詞。英國《Which》雜誌近日通過分析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梳理了歐洲當前旅遊壓力最大的10個目的地。據報道,歐盟委員會對“旅遊超載”的界定基於3個核心指標,包括居民與遊客比例(旅遊壓力值)、總過夜遊客數以及單位面積過夜遊客數。在該報道列出的旅遊壓力值(每千名居民對應的遊客數)排名中,希臘扎金索斯島、克羅地亞伊斯特拉半島以及西班牙富埃特文圖拉島位列前三,在這3個地方,每千名居民需要應對超過11.7萬名遊客。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佈的《世界旅遊晴雨表》顯示,去年全球有7.47億國際遊客造訪歐洲,遠超其他地區,其中南歐和西歐接待了逾70%的遊客。

而在歐洲之外,近年,日本也出現了大量遊客集中前往少數城市的情況。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數據,2024年,訪日國際遊客數量達到約3687萬人,創歷史新高,但約73%的過夜遊客集中在東京、大阪、京都、北海道以及福岡5個行政區,在地域上呈現顯著的不平衡。

雖然旅遊經濟得到發展,但超過地區承載能力的遊客人數對目的地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忽視。在歐洲,熱門目的地的居民紛紛表達了對本土文化流失、生活成本高企和生活質量下降的擔憂。新加坡旅遊資訊和活動平臺WiT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被‘旅遊超載’困擾的目的地無法展現最佳狀態。就像歌迷花很多錢買了演唱會門票,結果因爲擁擠悶熱只想回家。”該分析人士認爲,問題不僅在於城市的基礎設施承受壓力,更在於遊客與居民共同喪失愉悅體驗。

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王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旅遊超載”的核心問題是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承載力問題,如在自然生態類旅遊目的地,因爲超出環境承載力,造成對自然的破壞;在人文類旅遊目的地,因爲大量遊客短時間或集中時間湧入,導致當地原有的人文環境發生變化,文化真實性受到挑戰;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對旅遊產業的過度依賴導致產業結構單一化,防範風險能力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旅遊目的地的居民並不是單純抗議遊客數量過多,而是對當前旅遊開發模式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滿。《衛報》稱,貫穿近期所有抗議活動的核心訴求是,重新審視現行旅遊模式。活動人士認爲,該模式將利潤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卻讓當地人承受房租飆升、環境惡化等代價。在威尼斯,居民們抗議監管缺失導致短租激增、酒店壟斷住房市場。這種轉變引發連鎖反應,“威尼斯除了酒吧餐廳外,增長最快的‘產業’是ATM機。”威尼斯市民住房觀察組織成員瓦康涅說,“這某種意義上是現狀的隱喻——這座城市正淪爲少數企業投資者的提款機,他們只需將房產出租就能牟利。”

里斯本抗議活動的組織者曼努埃爾稱,發生在歐洲的聯合行動背後是概念的轉變——不再聚焦“遊客數量”,而是反對熱門目的地徹底商業化。

《紐約時報》近日報道稱,組織者強調,抗議旨在提高人們對城市過度迎合遊客、忽視當地居民需求的負面影響的認識。“我們的敵人不是遊客,而是躲在旅遊業背後、通過住房和居民生活牟利的投機者與剝削者。”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巴斯蘇託表示。

從目的地營銷轉向目的地管理

今年初,歐洲國際遊客數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近5%。儘管仍依賴旅遊收入,但推動可持續旅遊、平衡遊客與居民需求,已成爲許多國家的優先議程。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今年夏天圍繞“旅遊超載”的緊張局勢再度升溫,但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也隨之湧現。

不少國家和城市開始回應居民訴求,推出新政策改善旅遊業現狀。據BBC報道,瑞士正通過投資鐵路與稅收變化探索旅遊新模式。瑞士國家鐵路今年將全面採用水電驅動,這是“瑞士可持續旅遊”戰略的一部分,該戰略旨在更均衡地分配全年及全國範圍內的遊客流量。與此同時,瑞士的宣傳活動正傾向於推廣淡季旅遊,全國纜車運營時間將延長,季節性酒店也將推遲閉門時間。此外,遊客進入一些熱門景點也需要額外支付一筆費用,例如韓劇《愛的迫降》取景地布里恩茨湖碼頭徵收5瑞士法郎(約合45元人民幣)的旅遊稅用於維護設施。

隨着加那利羣島和巴利阿里羣島“旅遊超載”問題加劇,西班牙也在迅速行動。BBC報道稱,該國今年已取締近6.6萬個違規愛彼迎房源,叫停將遊客引向小型海灘的營銷活動,並通過數字技術引導客流。旅行社正開發新區域以避免熱點地區擁堵;部分區域(包括巴利阿里羣島)實施階梯式旅遊稅。

日本正在推動區域性旅遊,避免遊客集中在東京、大阪等5個行政區,同時利用數字技術幫助遊客瞭解目的地情況。日本政府在2024財年補充預算中,撥款158.2億日元(約合7.88億元人民幣)用於“防止和緩解‘旅遊超載’並改善外國遊客接待環境”。日本旅遊局正在實施“通過防止和緩解‘旅遊超載’來促進可持續旅遊”的項目。2025年,選定的項目包括“在熊本縣制定和建立分散外國遊客的計劃和系統”。

希臘聖托里尼島和比利時布魯日出臺了旅遊新規與新的稅收政策;意大利擬將頂級酒店的旅遊稅提至每晚25歐元(現最高5歐元);威尼斯重啓針對一日遊遊客的收費政策(提前預訂5歐元/現場購票10歐元);挪威也在本月初批准新規,允許市級政府在“受旅遊業影響嚴重的地區”對過夜遊客徵收3%的稅費 。

CNN稱,面對“吸引遊客消費(支撐經濟)”與“管理遊客規模”這個看似矛盾的難題,許多旅遊組織正全面調整策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目的地營銷”(吸引更多遊客)轉向“目的地管理”——在平衡目的地居民需求的同時創造良好的遊客體驗。旅遊行業媒體Skift報道稱,許多目的地管理機構已將簡稱從DMO(目的地營銷組織)改爲DMMO(目的地營銷與管理組織)。

不過,相關專家也表示,“應對‘旅遊超載’問題是一個複雜且長期的過程。這個問題已存在多年,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不可能在一年內就得到改善。”

“小衆城市”希望搶佔機遇

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的抗議活動中,抗議者高呼“可持續旅遊是神話生物”,以此諷刺可持續的旅遊開發模式遙不可及。抗議者說,當地年輕人正在逃離,整座城市淪爲“純粹的舞臺佈景”。該市一座藝術劇院有着百年曆史,是當地的文化地標,但如今正被翻新爲豪華酒店。

美國“旅行與旅遊世界”網站報道稱,反對“旅遊超載”的浪潮引發了關於旅遊業未來的激烈辯論。隨着疫情後旅遊人數激增,歐洲必須在歡迎遊客與保障居民生活質量間尋求微妙平衡。雖然旅遊稅和民宿監管等措施在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核心問題依然存在:城市如何在作爲旅遊目的地蓬勃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本地社區?

報道認爲,未來旅遊業必須將可持續性置於首位,與地方政府和居民通力合作,確保目的地既能保持活力,又能讓居民安居樂業。而旅遊業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平衡經濟收益與社會環境成本,目的地管理者認識到增長必須轉向“每位遊客的價值”而非數量。對旅行者而言,這可能意味着更高價格和更多規劃,但也將獲得更真實、不擁擠的體驗,以及更可持續的遊覽方式。

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孫佳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旅遊超載”造成負面影響的本質是經濟問題,背後是一些旅遊目的地在旅遊管理制度、體系和方法上存在結構性缺陷和滯後等深層次問題。他舉例說,一些數字平臺過度曝光、過度抽取佣金,讓消費者和商戶都不滿意,這是商業模式本身有問題,不能將這個問題轉嫁爲遊客與居民、商戶之間的矛盾。西班牙旅遊局新聞主管傑西卡·哈維也表示,“我們歡迎所有遊客,”但強調,“只是希望調整旅遊模式以實現長期可持續性”。

王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可持續旅遊的核心在於實現生態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本質是一種“不犧牲後代利益”的旅遊發展模式。她認爲,首先,在需求端上要注意遊客教育,讓遊客開展“負責任的旅遊”;其次,從供給端看,需要注重產業發展平衡和綠色旅遊的實踐,增強旅遊目的地的抗風險能力和經濟韌性;再者,政策端上,可以在數字化工具的輔助下,科學、精準地構建保障體系,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熱門城市“旅遊超載”這一頗受關注的現象中也蘊含着新機遇。CNN報道稱,一些距離熱門樞紐近、能提供獨特真實體驗的小衆城市正將自己定位爲“替代目的地”,前往這些地區旅行逐漸成爲熱門趨勢之一。

【環球時報記者 肖震冬 環球時報駐法國、日本特約記者 卞瑋 王天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