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接受《環球時報》專訪:2049,“酷中國”將是全世界模仿對象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 馬夢陽】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KK)是一個傳奇人物,被看作是“科技預言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生於1952年的凱文·凱利就在其著作《失控》中預言了很多今天已流行的科技,如雲計算、腦機接口技術和虛擬貨幣等等。1999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電影《黑客帝國》主演基努·裏維斯曾透露,導演要求其在讀劇本之前,必須閱讀《失控》。

最近凱文·凱利在他的新書《2049——未來10000天的可能》中,重點提出“2049酷中國”概念。留着標誌性絡腮白鬍子的凱文·凱利,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距離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還有不到25年時間,這是思考中國未來一個非常合適的時間點,是勾勒各種可能性、想象中國與技術突破關係、中國在世界中的角色及中國可能創造的全新未來的完美時長。他還預言,“25年後一個很酷的中國將向世界輸出最棒的遊戲、AR(增強現實)、音樂和藝術,供全世界模仿”。

未來,世界每個人都想買中國電動汽車

環球時報:您在新書一開篇就提到,“我相信中國將是未來世界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您說這一信念是基於自己在中國數十年的遊歷。《失控》中文版中,您介紹說自己20歲就開始在美國和亞洲之間穿行。能否介紹下您這些年遊歷中國感受到的變化?

凱文·凱利:這些年來,我對中國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住在美國硅谷,但我經常遊歷亞洲。就在6個月前,我剛剛到訪過中國。在這次旅程中,我從上海浦東機場開車到蘇州,數小時的車程裏,沿途的高樓大廈讓我驚歎不已,城市發展規模迅速,令人難以置信。前段時間,我也關注到了美國網紅“甲亢哥”在中國旅遊的視頻,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場面非常火爆,這些視頻也進一步刷新了我的認知。

中國生產的無人機在世界上很有名氣,在美國人眼裏甚至世界很多人眼裏都是很酷的。還有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也在讓中國變得更酷。我上次在中國旅行期間,也體驗過中國的電動汽車。中國汽車目前尚未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雖然當前美國市場仍以日系、韓系和德系汽車爲主導,但如果未來有機會,我會選擇買一輛中國電動汽車。我認爲中國可能會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電動汽車,世界上每個人都想買,品質比特斯拉還要好。

環球時報:2049年,“酷中國”將是什麼樣的場景?

凱文·凱利:我試圖想象一個未來很酷的中國。在這個“酷中國”中,城市會極具未來感,以至於全世界的城市規劃者都會前往中國參觀學習。中國將簡化外來移民程序,國內城市將競相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這些城市乾淨、整潔且極其安全,衆多初創企業將致力於研發令人興奮的創新產品。中國的超音速噴氣式飛機將在數小時飛越大洋。中國的科幻電影將位居各大榜單之首。中國如此之酷,甚至會面臨間諜問題,因爲每個國家都想竊取其知識產權。

沃爾瑪、亞馬遜等巨頭將被顛覆

環球時報:您在書中暢想,AI(人工智能)、腦機接口、鏡像世界等技術的融合,將徹底顛覆我們的生活。能否描繪下2049年的世界什麼樣?

凱文·凱利:這本書並非傳統的預測性作品,而是構建了一系列具有可能性的未來圖景。世界發展有多種不同的道路,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我不討論消極的情況,比如哪裏會發生戰爭或者災難。我主要描述的是那些積極樂觀的道路。人類不可能真正擁有樂觀的未來,除非你先去想象它。

到了2049年,大多數智能手機將被智能眼鏡取代。如果你在廚房戴上智能眼鏡,那麼當你看向櫥櫃或者冰箱時,會看到裏面的物品,而智能眼鏡會直接將在物品上方顯示其保質期。再比如,到了2049年,每個人都會擁有像私人祕書一樣的AI助理,它會像我們手機上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導航軟件一樣普遍。

環球時報:上述變化,是否將重塑目前全球產業格局?

凱文·凱利:上述影響不會是即刻產生的,全球飛機制造、汽車製造、建築行業和零售行業等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例如,沃爾瑪和亞馬遜這類巨頭可能會受到來自智能眼鏡的顛覆性影響,因爲消費方式或許會被徹底改變。而爲鏡像世界提供底層AI技術的超級公司不會是今天的谷歌、臉書、亞馬遜、百度或者其他任何高科技公司,因爲地緣對於未來技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印度反而很有可能“漁翁得利”。

“我看到了中國酷實力提升的無限可能”

環球時報:您預測,到2049年時,機器人、自動駕駛、太空探險和生命科學等領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屆時,中國將在全球扮演怎樣的角色?

凱文·凱利: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做得很好,中國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製造機器人的能力,未來很有可能成爲最好的機器人設計者,而不僅僅是製造商。此外,我也注意到,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中國的生物科技企業已不再侷限於仿製西方藥物,而是正在自主研發創新藥品,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

環球時報: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如何經營自己的“酷實力”?

凱文·凱利:在我看來,日本、美國、新西蘭以及英國目前擁有一些“酷實力”。比如,日本、美國、新西蘭的電影出口產業很發達,他們能夠生產出品質很高的電影作品。英國也有一些很“酷”的元素,比如英國音樂、英國戲劇。對於國家來說,一兩件東西並不足以讓一國變得很“酷”。它可能需要一百件東西,甚至更多。你必須要生產出全世界都想要的東西,而且是最好的東西,不能僅僅是模仿和複製。

中國需要持續打造像電動汽車一樣的創新產品,不僅是機器人、藥物、智能眼鏡一類的科技產品,也要關注電影、音樂等文化類產品,最重要的是能夠吸引人們,讓他們想玩、想聽,這才能形成所謂的“酷實力”。而形成這樣的“酷實力”,還需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支持。正如中國製造業的成功得益於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和衆多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才實現了在無人機、影像設備、智能手機等領域的突破。文化產業的繁榮同樣如此,不能僅靠單一羣體,而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共生的“熱帶雨林”式生態,這纔是形成真正“軟實力”或者說“酷實力”的關鍵所在。     

“變酷”的內涵已不侷限於製造優質產品,更體現在高質量文化產品的輸出上。我希望能爲中國變得更酷貢獻一份力量,同時改變一些人的固有印象。中國正在創作吸引全球玩家的遊戲作品,從2024年開始風靡全球的遊戲《黑神話:悟空》之所以爆火,就是因爲它將中國傳統文化變得更酷了。中國還製作出具有國際水準的電影,儘管目前這些電影主要在中國國內市場更受歡迎。這種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我看到了中國酷實力提升的無限可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