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3日文章,原題:交戰國爲何突然高調宣揚間諜戰績? 最近以色列對伊朗的一段空襲視頻在全球霸屏,爲這次空襲提供支持的是一次不那麼顯眼的以色列祕密行動,該行動確定了目標位置。以色列發佈了一段模糊視頻,並稱視頻展示了其在伊朗境內的無人機襲擊,以此炫耀其戰術上的成功。披露該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戰,以彰顯以色列有能力在伊朗境內肆意行動,而德黑蘭方面卻無力阻止。
不久前,烏克蘭對俄羅斯軍事目標發動了無人機襲擊,其行動畫面不出幾小時就被全世界看到。上述現象表明,間諜戰正在發生變化。
以往的祕密行動在結束很長時間後都處於保密狀態,或者只是偶然被披露。1914年奧斯曼帝國作爲德國的盟友宣佈參戰後,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於1916年至1918年在阿拉伯大起義中擔任英國聯絡官職務。戰後爲宣傳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深入奧斯曼帝國的祕密突襲行動,勞倫斯選擇寫書和發表文章。但那些突擊行動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都無人知曉,直到電影鉅製《阿拉伯的勞倫斯》再現了他的事蹟。
再比如,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密碼破譯工作在30年時間內基本都不被人知。
而如今,從烏克蘭到美國,交戰方越來越傾向於公開宣揚自己的勝利,而這些信息也會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實時放大傳播。
在俄烏等地的衝突中,出現了一種新型間諜活動,那些過去本應保密的行動,現在反而要被看到,以產生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效果。究其根源,一方面是間諜組織者尋求的目標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信息傳播方式也出現了變革。這些行動不僅在戰場上展開,也在社交媒體上上演,在提升己方鬥志的同時打擊敵人的士氣。
“祕密行動的一個主要目標,通常是向對手的領導層表明,我們已經識別出並能夠損害致命活動中牽涉的關鍵要素。”前美國高級情報官員諾曼·魯爾說,“展示這種能力,是希望起到威懾作用,甚至鼓勵對手尋求外交解決方案。”這類行動不會輕易付諸實施,因爲十分危險,並有暴露敏感情報來源和行動方法的風險,這些情報一旦泄露,未來就無法再使用。“你不會爲了廉價的政治勝利而浪費如此關鍵的能力,”魯爾說,“話雖如此,除了行動本身帶來的影響,你還可以利用這類行動來達到宣傳、心理戰或外交上的目的。”
如今,信息大戰正在人人都可發聲的輿論混戰中愈演愈烈。爲了適應這種新的戰爭形式,俄羅斯已將拍攝或發佈與前線地區軍事襲擊相關的敏感內容定爲違法行爲,然而,即便是警方和特種部隊,也無法阻止那些幾乎出於本能掏出手機的平民。前線士兵也經常違反自身行爲準則,拍攝戰場行動。雪上加霜的是,幾乎所有信息——無論是新的備忘錄還是塵封的檔案——都已數字化,這意味着任何事件都無法保證不被黑客或那些既有權限又熱衷曝光的政客泄露。(作者丹尼爾·邁克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