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倪浩】路透社報道稱,歐盟委員會20日決定限制中國企業參與歐盟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招標項目,這是歐盟2022年通過《國際採購工具》(IPI)以來發布的首起禁令。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0日下午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歐盟一貫標榜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但事實上一步步走向保護主義,動輒付諸單邊經貿工具,以“公平競爭”之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路透社稱,一位歐盟官員援引歐洲醫療技術協會的數據稱,2023年歐盟醫療技術市場規模約爲1500億歐元,政府採購佔比達70%。其中價值超500萬歐元的合同僅佔招標數量的4%,但按價值計算佔比卻高達60%左右。該官員稱,中標者必須確保來自中國的醫療器械不超過50%。如果沒有替代供應商,則不適用該條款。根據報道,禁令將涵蓋包括成像設備、人造器官和醫用服裝在內的醫療設備。
歐盟在20日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這是對中國長期以來將歐盟生產的醫療器械排除在政府採購之外的回應,旨在鼓勵中國停止對歐盟企業和歐盟製造的醫療器械的歧視,並以歐盟對待中國企業和產品的同樣開放態度對待歐盟企業。
報道稱,歐盟的禁令可能進一步加劇雙方的貿易緊張關係。此前,歐盟已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而北京方面也對歐盟白蘭地採取了措施,同時歐盟還希望在7月舉行的中歐峯會(中歐領導人會晤)上解決稀土出口管制問題。
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20日表示,“我們採取這些措施是爲了給歐盟企業爭取公平的競爭環境”。他補充稱:“我們仍然致力於通過與中國對話來解決這些問題。”商務部網站20日消息顯示,6月19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謝夫喬維奇舉行視頻會談,雙方就電動汽車反補貼案等貿易救濟案件、出口管制、市場準入等經貿議題進行了深入、專業的磋商。雙方一致同意,應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爲中歐今年重要議程做好經貿準備,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郭嘉昆20日強調,中方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維護市場經濟原則和世貿規則,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