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李準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李迅典】編者的話:“這對美國來說將是多麼偉大的投資,而且非常需要!”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哈佛大學之間的“鬥法”持續,特朗普提出要把原本給哈佛數十億美元的撥款重新分配給美國職業學校。特朗普的這一表態與關於“製造業迴流”的競選承諾息息相關。歷史上,職業教育在美國曾有過輝煌時刻。但上世紀60年代的一份宣揚“人人上大學”的法案,不僅讓聯邦學貸成爲後來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重要支柱,還深刻改變了美國社會的教育公平與階層流動格局。近些年,由於高學貸、高生活成本等諸多因素,美國年輕人越發懷疑大學學位的價值,反而對職業教育更加感興趣。但是,美國教育專家也提醒,美國職業學校缺乏前瞻性、基礎教育常年的不足和缺乏勤勞奮進的社會文化,都爲“製造業迴流”目標蒙上陰影。
“從政治角度看,極其有效”
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26日在“真實社交”媒體平臺上發文稱,他正在考慮從哈佛大學拿走30億美元的撥款,並將這筆錢分配給美國各地的職業學校。特朗普全部用大寫字母拼寫“職業學校”(TRADE SCHOOLS)以示強調。此前不久,特朗普還對媒體表示:“我希望資金能投入到職業學校,在那裏人們可以學習如何修理馬達和引擎,學習如何製造火箭。因爲,你知道,總得有人制造那些火箭。”
美國政府官員也強調了對除四年制大學以外的學校加大投資的必要性。白宮新聞祕書萊維特接受採訪時稱,“我們國家需要更多學徒、電工、水管工”,而不是哈佛多元文化相關專業的畢業生。
近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站就此事採訪了華盛頓、底特律和休斯敦地區的美國居民,他們普遍對於特朗普施壓常春藤盟校持擔憂和反對態度,但與此同時,他們承認投資職業學校的重要性。環球技術學院是美國最大的私立職業學校連鎖機構之一。該機構首席執行官傑羅姆·格蘭特也表示:“我們和四年制高校沒有任何衝突,我們只是認爲,對美國很多孩子而言,四年制大學不應被視爲高中畢業後的唯一出路。”
美國教育委員會政府關係負責人喬納森·範史密斯表示,從哈佛及其他研究機構抽走資金,並非是增加職業學校投資的解決之道。他說,哈佛的聯邦撥款是其通過競爭性申請獲得的資金,是國會提供給研究機構用於開展前沿科學、生物醫學研究的款項。範史密斯認爲,聯邦政府可以通過請求國會批准更多撥款的方式支持職業學校,但“不能單方面將國會指定用於特定目的的資金挪作他用”。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批評說,特朗普提議將給哈佛的聯邦撥款劃撥給職業學校,是在“煽動常春藤盟校與工人階級的對立”。一些教育專家稱,這種“精明的政治策略”試圖通過暗示“哈佛的成功是以犧牲美國工薪階層利益爲代價”,來博取公衆的支持。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教育政策副主任納特·馬爾庫斯表示,“從政治角度看,這極其有效”,特朗普用簡短的帖子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即“他支持的不是哈佛那些精英世界主義者,而是美國本國的普通民衆”。
特朗普與共和黨對職業學校的青睞,有着深遠的政治考量。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教育差異加劇美國政治裂痕,教育水平也與選民的黨派偏好高度關聯。尤其2016年後,無大學學位的選民明顯更傾向於支持共和黨,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的選民則更偏好民主黨。
從“贈地法案”到“人人上大學”
歷史上,美國職業教育曾有過輝煌時刻。1862年,美國頒佈《莫雷爾法案》,該法案也被稱爲“贈地法案”。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將其擁有的土地贈予各州,各州用土地收益興辦和資助“高等教育機構”,主要開設機械技藝和農業技術專業。到19世紀末,贈地學院發展到69所,這些學院後來大都發展爲州立大學,爲美國經濟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法案通常被認爲是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石,不過,由於其主要資助農工學院開設技能型專業,以滿足美國當時工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實際上也極大促進了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早在19世紀末,美國社會中便有多個羣體呼籲學校增設職業教育課程,這源於當時民衆對“勞動的道德性、教育性與實用性”的廣泛信仰。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休斯法案》,開創了聯邦政府直接撥款資助地方教育的先河。法案推動聯邦政府支持各州中學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涵蓋農業、工業技藝以及家政領域,幫助高中生做好畢業後在當地就業的準備。1963年,《職業教育法案》問世,大幅增加了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資助力度。
然而,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人人上大學”理念讓美國職業教育一度衰落。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道,1965年11月,時任總統約翰遜簽署《高等教育法案》,並宣告:“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這部法案的初衷是想打破階層與出身的壁壘,讓每一個美國人都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法案確立了聯邦政府對大學和高等院校學生的經濟援助機制,涵蓋了獎學金、貸款支持等。
一方面,美國的確離“人人上大學”願景越來越近。數據顯示,從1965年到2011年,美國大學入學人數增加了近4倍,達到2100萬人。根據德國數據公司Statista的統計,2011年,美國擁有大學學士學位的人口比例突破了30%。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法案》讓資源集中湧向高等教育,現金和榮譽成爲大學的“餌料”,職業學校等替代機構則日漸衰落。比如,該法案推出後,很多美國高中開始取消職業教育課程,轉向開設大學預科課程。再比如,美國政府的撥款也會優先配置給常春藤名校和少數研究密集型高校的研究項目。後來的美國教育史學者批評稱,這部本意在於賦權工薪階層的法案,反而在潛移默化中固化了教育不平等,使得種族與階層差異在校園中以制度形式悄然延續。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着美國“去工業化”加速,大批美國製造業企業外遷,高技能製造業崗位大量外流。由於當時美國的職業教育課程逐年減少、教學越發僵化,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無法滿足新興工業的需求。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馬爾庫斯分析稱,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美國職業教育漸漸失去光環。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度落後於高中或大學畢業生,與此同時,美國六成以上的高中畢業生都會進入大學,學術聲望的攀升與大學文化的普及使得職業教育淪爲“劣等路徑”,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更容易被引導進入職業教育軌道,形成階層固化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
“人人上大學”政策最初得到兩黨的共同支持,但民主黨更積極推動聯邦撥款和高等教育擴張,強調科研、社會流動與教育公平,共和黨則曾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精英退潮”與政府規模縮減的立場,以此影響聯邦撥款方向和監管力度。
“美國夢”的一種轉變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日前對美國社會的一個變化趨勢進行了報道——持續數十年的“每個學生都應追求四年制大學”理念正發生改變。報道稱,過去幾年裏,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質疑大學學位的價值,職業學校成了更受歡迎的選擇。文章稱,這標誌着傳統“美國夢”的一種轉變。美國人力資源協會6月5日的報告表明,被問到當今美國高中畢業生“畢業後的理想路徑”時,33%的美國成年受訪者推薦職業學校,多於推薦四年制大學的受訪者(28%)。
這種轉變的背後是美國民衆對於大學擴張帶來的高學貸、高校專業與就業崗位匹配不足、生活成本壓力增大等問題的擔憂。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數據顯示,約四成學貸借款者未能完成大學學業。求職網站Indeed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超過1/3的美國大學畢業生認爲自己的學位是“浪費錢”。這種失落感在“Z世代”年輕人羣中尤爲明顯——高達51%的人表示“後悔上大學”。
據美國“NewsNation”新聞網報道,在職業學校完成學業耗時更短,僅需1-3年,費用僅爲四年制大學的1/4左右。Indeed的職業趨勢專家表示,近20年來,美國本科學位的平均成本翻了一番,達到3.8萬美元,全美學生貸款總額也增至近2萬億美元,所以人們對大學學位價值的懷疑並不令人意外。
在觀念轉變的背景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近期發佈報告強調,接受大學教育仍然具有價值。數據顯示,在美國,擁有大學學位的勞動者年薪中位數約爲8萬美元,而擁有高中文憑的勞動者年薪中位數爲4.7萬美元。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擁有學士學位的工人比只有高中文憑的工人的薪水多67%。
“製造業迴流美國”是特朗普重要的競選承諾之一,而加強對職業學校的投資被視爲實現該目標的必要因素。特朗普今年4月簽署行政命令,加強技術工種的職業培訓,與其關稅政策“相輔相成”,以推動美國製造業的復興。此舉也被視爲特朗普政府吸引藍領選民、應對製造業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舉措。但《財富》雜誌近日報道說,特朗普政府打壓綠色汽車產業等做法可能會阻礙美國“Z世代”剛剛起步的職業道路。
“美國學校能推動製造業復興嗎?”今年4月,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伯特·龐迪西奧刊文稱,美國的“製造業迴流”願景取決於一個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在圍繞關稅政策展開的政治和經濟辯論中鮮被提及,那就是美國的教育系統是否具備培養製造業復興所需勞動力的能力。
龐迪西奧稱,美國的職業教育項目往往無法與當地就業市場需求相匹配,尤其在先進製造業領域,學校培養的傳統焊工幾乎沒有用武之地。而且,美國職業學校中只有約5%的學生學習製造業,遠遠少於健康科學、農業、工商管理、酒店及旅遊業等領域。此外,當下製造業面臨自動化、智能化轉型挑戰,這對領域內人才提出掌握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編程等技能的新要求。然而,美國基礎教育在數學方面的落後“是一個閃爍着紅光的警示燈”,尤其讓人擔憂的是,美國八年級學生中數學熟練率僅爲26%,這意味着現代製造業的需求很可能超出這些學生的能力範圍。
另一個挑戰是學生在主動性、職業道德等“軟技能”方面的欠缺。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美國職業學校入學人數增長了4.9%。但是,美國總承包商協會2023年的調查顯示,86%的建築公司稱在招聘方面遇到困難,藍領職業領域人才短缺的問題依舊嚴峻。龐迪西奧在評論文章中講了一則軼事:得克薩斯州一家制造商在一次職業博覽會上成功發出了75張名片,邀請學生來面試,結果只有3個人到場面試。龐迪西奧認爲,除了職業教育本身要具備前瞻性、基礎教育的漏洞需要修復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種重視勤奮和機遇的社會文化,而不僅僅重視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