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16日文章,原題:4785美元,這是如今當一名體育迷的成本 2013年美國聯盟冠軍賽第二場,當波士頓紅襪隊傳奇球星大衛·奧蒂茲擊出追平比分的滿貫全壘打時,我與陌生人相擁而泣,芬威球場彷彿要被聲浪震動到坍塌。你不需要看懂比分,也能理解這一刻的意義。
在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裏,體育曾是美國最觸手可及的娛樂形式之一。你打開電視,調到比賽頻道,與家人、鄰居、同城人一起歡呼或喝倒彩。當球迷很簡單,這是整個社羣的共同體驗。然而如今,這種社羣正漸行漸遠,因爲那些集體記憶的時刻正在消亡。
以NBA季後賽爲例:想看丹佛掘金隊比賽?你需要每月至少支付8.99美元訂閱NBA TV。我訂閱了幾乎所有體育直播平臺,年費2634美元。但爲了觀看本月早些時候波士頓紅襪隊對陣紐約揚基隊的比賽,我還得再花19.99美元訂閱某個冷門的棒球專項服務,才能看到美國國粹運動中最具標誌性的對決之一。
2004年,一位波士頓鐵桿球迷爲了支持喜愛的球隊,會花費大約1321美元,包括門票和周邊商品等。如今,這個數字是4785美元,漲幅高達262%,同時工資只漲了87%。
數十年來,我們各個職業體育聯盟的運作方式更像公共機構。這些組織或許始終追逐利潤,但也希望運動長存。因此他們重視培育無形價值:地方自豪感、代際傳承的球迷文化以及公共儀式感。傳統帶來生意,社羣鑄就忠誠,忠誠創造價值。
隨後流媒體大戰爆發。2010年開始,體育直播成爲少數能保證數十萬乃至數百萬實時觀衆人數的節目類型,這些職業體育聯盟開始收到各家平臺的合作請求。同時,聯盟需要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於是,維繫美國體育事業的初心退居二線,職業聯盟從守護者變成了資產管理人。
最終的結果,就是原本供美國國民狂歡的數百場比賽被切割,賣給出價最高者——有線電視巨頭、流媒體新貴、地區體育網絡或訂閱應用。比賽在不同平臺間毫無規律地跳轉,連資深球迷都難以追蹤。現場觀賽同樣變得奢侈:1999年—2020年間,各類體育賽事平均票價漲幅是整體通脹率的兩倍。僅2023年5月至2025年5月就上漲19.5%,是美國勞工統計局跟蹤的所有類別中漲幅最大的類別之一。體育聯盟本可在賺取流媒體資金的同時保護球迷文化,卻選擇切割比賽、將焦點賽事分散出售以獲取即時收益。舊商業模式瓦解後,豪門愈強,其他球隊面臨掉隊風險。對籃球和棒球而言,這種轉變對小市場球隊堪稱災難。
美國體育文化正日益被付費牆阻隔。幸運的是,我們還有解決方案。對於全國性比賽,國會應修訂反壟斷豁免:限制流媒體收費、要求媒體公司提供實惠套餐。地方賽事方面,州立法者可要求保證不禁播比賽。國會還可借鑑英國“皇冠明珠”規則,指定世界大賽、超級碗等關鍵賽事爲國家重要活動,要求其在免費平臺播出。(作者俊·李,林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