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6月14日文章,原題:世界必須擺脫製造業的妄想 不少國家的政府對於製造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最終只會遭到反噬。世界各地的政客對工廠情有獨鍾: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從鋼鐵冶煉到醫藥生產在內的所有產業都遷回美國,併爲此設置關稅壁壘;英國正在考慮補貼製造商的能源賬單;印度總理莫迪正在對電動汽車製造商採取激勵措施,進一步完善該國長期工業補貼計劃……從德國到印度尼西亞,各國政府都在或多或少採取措施激勵本國芯片和電池製造商。然而,全球各國對製造業的推動或將徒勞無功。實際上,刺激製造業可能弊大於利。
製造業崗位減少2000萬
當下,很多國家熱衷發展本土製造業的背後,隱藏着多重目標。西方政客們希望重振高薪的工廠就業,重現其工業腹地的昔日輝煌;較貧窮的國家則希望促進發展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無論以何種方式,政客們都希望工業實力能夠更廣泛地轉化爲國家實力。
促進就業、經濟增長和提升韌性都是值得追求的目標。然而,不幸的是,“發展製造業就能抵達理想彼岸”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爲這一觀念建立在一系列對現代經濟本質的迷思之上。
其中一個問題與工廠就業有關。在政客們的願景中,發展製造業能夠爲發達國家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們或者發展中國家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們提供體面的工作。但現實是,工廠工作已經高度自動化了——在全球範圍內,儘管產出價值增長了5%,但與2013年相比,當下製造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減少了2000萬個,即6%。所有國家都很難從不斷萎縮的市場中創造更多就業。
美國流水線崗位不足製造業的1/3
如今,生產線創造的許多理想工作崗位是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而不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流水線工人。低學歷工人從事的流水線崗位不足美國製造業崗位的1/3。據估計,將製造業轉移回美國,只能創造佔勞動力總數1%的新就業崗位。製造業不再爲沒有學位的人提供比建築等行業其他同類工作更高的薪酬。由於製造業的生產率增長低於服務業,工資增長也可能令人失望。
另一個誤解是製造業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印度製造業產出佔GDP的實際比重相較莫迪25%的預期目標低約10個百分點,但這並沒有阻止印度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多元化供應鏈更具韌性
那麼,富裕國家必須爲了國家安全而進行再工業化的說法呢?新冠疫情引發了供應鏈恐慌,有些海外依賴確實會扼殺本國經濟發展。西方國家應該謹慎地建立武器彈藥儲備,確保關鍵基礎設施來自盟友,並在衝突爆發前建造船舶等交付週期較長的裝備。但在當今高度專業化的世界,全面補貼再工業化對提升戰備能力的作用不大。製造BGM-109“戰斧”巡航導彈與製造特斯拉汽車截然不同。局部衝突並非暗示和平國家必須發展生產大量無人機的能力,而是表明戰時經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創新並迅速提高產量。
實現發展目標的最佳途徑是盟友攜手合作,在一個開放且監管寬鬆的經濟體中進行貿易。疫情給人們帶來的經驗是,多元化的供應鏈比單一國家供應鏈更具韌性。然而,如今各國政府正朝着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製造業的迷思正吸引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爭奪那些已不復存在的工作崗位,只會降低工資,降低生產力,削弱創新動力。(黃鸝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