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6月14日文章,原題:弗·福賽斯的暢銷小說借鑑了他的間諜工作經歷 英國間諜小說作家弗·福賽斯於6月9日逝世,享年86歲。上世紀70年代,當時還是記者的福賽斯從非洲報道完尼日利亞內戰回到祖國,身無分文、前途渺茫的他卻決定寫一本小說。他坐在出租屋的舊打字機前,用35天就寫出了《豺狼的日子》。此前,他從未寫過任何虛構作品。
小說講述了一名法國偵探如何試圖阻止戴高樂被一名英國僱傭兵刺殺,而這名殺手是受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受挫的法國老兵僱用的。如今這本書距首次出版已有54年,目前仍在加印中,銷量超過1000萬冊。它曾被改編爲一部極爲出色的電影。最近還被翻拍成了由英國演員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電視劇。
這本書之所以成功,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因爲任何一部驚悚小說的核心問題是:“反派會得逞嗎?”然而,戴高樂在小說出版前一年就自然死亡了,所以讀者在翻開第一頁之前就知道僱傭兵刺殺未遂的結局。因此,這本書的精彩之處並不在於“是否刺殺成功”,而在於“如何進行刺殺”。
福賽斯作爲記者,曾親身報道過上世紀60年代對戴高樂的數次刺殺未遂事件,他將這些經驗真實地反映在書中。爲了增強真實性,他還專門學習如何獲取假護照,向槍械師請教如何製造能藏在柺杖中的細長步槍。他熟知法國安保部門等級體系彼此之間存在競爭和不信任,也明白“孤膽英雄”的敘事魅力:他的小說主人公不僅要追捕“豺狼”,還要與官僚體制鬥智鬥勇。
福賽斯的小說不像英國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的小說那樣沉鬱,也不似“007”系列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的角色那麼單薄。但和他們一樣,福賽斯也是“冷戰小說家”,而且他也親歷其中。福賽斯曾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3年,晚年還透露自己曾爲英國祕密情報局(軍情六處,MI6)工作,儘管他謙虛地稱那只是“跑腿而已”。
除了《豺狼的日子》,福賽斯的代表作還包括:《敖德薩檔案》,講述一個祕密組織保護前納粹分子的故事;《第四祕密議定書》,圍繞間諜活動和英國和平主義政治展開;《戰爭猛犬》,描述一羣僱傭兵受僱在虛構的西非國家策動政變。
有媒體曾懷疑《戰爭猛犬》的靈感來自福賽斯真實參與的一場政變陰謀,稱他曾通過中間人出資僱用了一隊僱傭兵試圖推翻赤道幾內亞總統,但被西班牙警方攔截。福賽斯否認了這一說法,並稱這一報道“純屬幻想”。(朱迪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