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沃爾夫接受《環球時報》專訪:美國民衆渴望瞭解真實的中國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王雯雯 徐嘉彤】編者的話:近日,美國經濟學家、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理查德·沃爾夫一段爆火的網絡演講視頻引發中美輿論熱議。視頻中,他對比分析了中美火車在速度、外觀及配置上的差異,並深入探討了中美的經濟思維差異。沃爾夫通過對比中美兩國經濟制度,強調差異背後的根源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即“獨特的制度優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沃爾夫進一步闡釋了其觀點背後的邏輯,以及他對“美國何以走向衰落”的看法。

面對美國貿易威脅,中國更願意用自己的節奏反擊,不會消極應對

環球時報:您能跟我們介紹一下那段爆火視頻的情況嗎?

理查德·沃爾夫:作爲一名經濟學家,我曾在幾所美國大學裏擔任經濟學教授。起初,我的學生們基於自身閱讀、思考以及同他人的交流,向我提出一些有關中國的問題。我很快意識到,我在美國所接受的教育幾乎未曾傳授我任何關於中國的知識。爲此,我撰寫了一篇有關新中國早期經濟的論文,聚焦人民公社運動。自那以後,我對中國共產主義及其運作模式產生了濃厚興趣。

過去20年間,隨着中國經濟的騰飛,我開始真正關注中國,我深感有必要深入瞭解中國的發展歷程。此外,我還常常需要向美國受衆闡釋,中國如今已經成爲一個高度發達、成熟且複雜的現代經濟體。在很多方面,中國與美國的競爭力正日益接近,在一些領域甚至已經佔據優勢。這一現實往往讓美國民衆驚訝不已。

我瞭解中國的高鐵系統,也對多年來中國爲建設該系統所投入的資金頗感興趣——就像我關注中國其他領域發展一樣。我認爲,如果美國民衆能夠更多瞭解中國,我們會過得更好,反之亦然。

環球時報:當下,中美正在進行貿易談判,國際社會曾普遍對兩國可能爆發貿易戰表示擔憂。在這一背景下,是什麼促使您提出上述觀點?您希望向美國受衆傳遞怎樣的信息?

理查德·沃爾夫:我這次的演講並非直接針對此事,但我要說的是,對美國來說,中國的重要程度正穩步提升。這一現象背後有諸多成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本屆美政府提出加徵關稅的反應,較應對拜登政府和上一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的態度更爲鮮明。這向美國民衆表明,雖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似乎都在猶豫是否要反擊美國,但中國卻並非如此。這讓大家注意到,中國更願意用自己的節奏反擊,以表明若有人試圖減緩中國的發展腳步,中方會及時應對。

需要重申的是,美國國內存在分歧:有人認爲美中在諸多領域的發展經驗值得互相借鑑,希望與中國建立互利關係;但也有人試圖遏制中國發展,以臺灣問題爲由鼓吹開戰,主張向南海派駐海軍,因而陷入軍事思維中。後者把中國視爲威脅,而貿易只是這場對抗中的一個縮影。

美國人想知道中國的鐵路爲什麼好

環球時報:據我們觀察,目前美國主流媒體上對中國戒備擔憂以及美國政界對中國懷疑敵視的聲音似乎更爲主流。您這樣客觀描述中國,甚至稱讚中國,在美國贏得的認同多嗎?您的演講和觀點在美國得到怎樣的回應?

理查德·沃爾夫:美國的報紙、電視等媒體大多對中國持負面立場,因此人們接觸到的官方信息幾乎全是批評性內容。這也解釋了爲何我談及中國高鐵的視頻會引發廣泛關注,這並非因爲我的觀點新穎,而是作爲一個被許多美國民衆關注到的聲音,我對中國的正面評價在美國極爲少見。

但這並非因爲人們排斥正面信息。相反,他們願意傾聽,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態度並無敵意。從提問中能明顯感受到他們的驚訝:“中國的鐵路真的很好嗎?”當聽到我回答“是的,他們的鐵路不僅好,而且比我們的好多了”時,他們會問:“哦,這是真的嗎?”接着他們會讓我解釋原因,想知道背後的緣由。

環球時報:有人給您貼上“親華”的標籤嗎?

理查德·沃爾夫:是的,偶爾會有這樣的情況,但這不成問題。人們有時會問我:“你是親華派嗎?”我通常會這樣回答,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奇蹟,過去30年間,這個曾經極度貧困的國家實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這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如果因爲我如實闡述這一事實就被貼上“親華”的標籤,我會堅決反駁。我引用的統計數據來自中國官方文件、聯合國報告、經合組織研究等上千份權威資料。我獲取信息的渠道並不比其他人多。

他們不理解爲何“美國正在走向衰落”,誤把移民、中國等當作替罪羊

環球時報:您曾表示美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帝國”。這一觀點頗具爭議,您如何定義“衰落的帝國”?

理查德·沃爾夫:衡量帝國衰落的維度有很多。例如,我認爲美國在其最近參與或涉及的4場主要戰爭中均以失敗告終——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正在輸掉的烏克蘭戰爭。作爲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美國擁有世界頂級軍事力量,卻頻繁與最小、最貧窮的國家作戰,這不是一個“強大帝國”應有的行爲。

但正如歷史上諸多帝國的共性,身處其中的民衆往往看不到,甚至不願承認這一點,“帝國衰落”被視爲禁忌話題。然而,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到了正在發生的一切,我絕非個例,也完全不是特例。

我只舉一個重要的例子: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汽車產業一直是美國最重要的產業。可以說,美帝國是圍繞通用、福特等在底特律及各地建立的汽車公司構建的。而如今在美國,我們都知道性價比最高的電動汽車來自中國的比亞迪公司。儘管比亞迪汽車尚未在紐約街頭普及,但幾周前我在歐洲時,看到路上隨處可見比亞迪的身影。我們現在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汽車這個極其重要的產業,已成爲中國目前超越美國的領域之一。這不僅印證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也凸顯了美國的相對衰落。

若關注這種衰落,我再提供一組我掌握的數據。在經濟學中,我們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作爲衡量經濟的粗略指標,即國內生產總值(GDP)。以美國及其六個主要盟友組成的七國集團(G7)爲例,其GDP約佔世界的28%,而中國與金磚國家的GDP總和約佔世界的35%。這是一個難以置信且尚在初期的變化。這種情況直到2020年纔出現,當時七國集團的衰落與中國同金磚國家的崛起相交匯,而金磚國家在過去5年中不斷壯大。這標誌着一方在衰落,另一方在崛起。

美國人不理解爲何會發生這種變化,從未有人讓他們做好準備,他們也認爲這沒有必要。因此,他們很容易被灌輸錯誤敘事,誤把移民、中國等當作替罪羊。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理查德·沃爾夫:這是我畢生都在關注的問題。核心癥結在於企業的組織模式,這裏所說的企業涵蓋工廠、公司、商鋪等各類經營主體。美國大多數企業的基本架構是單一所有權模式:從個人、合夥團隊到股份制公司,決策權始終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這個頂層羣體壟斷了所有關鍵決策:決定生產內容、技術應用、生產地點以及利潤分配。

在我看來,這一架構正是問題的根源:決策者有權制定對自身有利的規則,卻無需顧及員工利益,而員工缺乏制度化的博弈手段,儘管極端情況下他們可以通過罷工表達訴求,但這種抗爭方式既艱難又充滿風險。

美國的經濟不平等現象極其嚴重:少數人坐擁數千億美元財富,而數百萬人卻掙扎在溫飽線上,後者喫不飽飯,無力供養子女上大學,買不起代步工具,甚至連基本住房都難有保障。爲什麼呢?因爲企業高層都給自己開出高薪,過着優渥生活。

如果你想解決經濟不平等,你必須訴諸法院,或者訴諸滋生不平等的體制。這套制度根本稱不上民主,因爲在企業內部情況恰恰相反。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任何試圖解決我們體制中其他問題的努力都將淪爲空談。

這個國家的民衆非常沮喪。發生在洛杉磯的抗議浪潮絕非單純的移民問題。那些被現實打擊的羣體,正從困頓中走向危險邊緣。他們的抗議並非僅針對近期的暴力事件,也指向更多不公。

美國輿論宣傳背後的本質是“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發展模式的恐懼”

環球時報:您曾表示中國是“經濟服務於人民”,而美國則是“人民服務於經濟”。這一結論基於哪些觀察?美國能從中獲得哪些啓示?

理查德·沃爾夫:我個人認爲,這本質上是基於對中國公私部門企業組織模式的觀察。中國的獨特性在於構建了公私協同的混合經濟模式,這不同於西方以私營爲主、蘇聯以政府統管爲主的單一模式。我想讓我的受衆們明白,私人資本主義企業的運營邏輯是利潤最大化。而我的觀點是,政府主導的公共部門遵循的是截然不同的邏輯,這是一套不同的系統。公共部門能實現的恰恰是私營部門難以達成的。

私營部門可能無力建設中國那樣的卓越鐵路系統,因爲這類項目風險極高,且難以保證足夠利潤維持運營。而政府能夠預見:一旦建成完善的鐵路網絡,從長遠看將賦能所有企業,因爲它們都將受益於高效的鐵路系統。因此,政府能夠推動那些社會效益顯著卻並非特別有利可圖的項目。美國缺乏這樣的機制,中國的發展邏輯並非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以社會目標爲導向,致力於讓經濟發展切實滿足人民需求。

我們的國家正在陷入困境,根源在於那些社會必需的事務無人問津。我希望人們能認清一個現實:美國人長期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即私營部門做的事必然高效優質,而政府主導的項目則總是糟糕透頂。這本質上是私營資本的輿論宣傳,其背後是對中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發展模式的恐懼。 

如果我在美國被問到,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些什麼?我會這樣解釋:我們需要一個懂得規劃預算的政府,用這套預算體系去做我們需要做卻沒人做的事情。看看中國吧,看看他們的鐵路,看看他們在大學建設上的投入。創辦大學本無利潤可言,我們正在關閉美國的高校,而中國卻在新建大學。這非常戲劇化,但這也是美國人能夠聽到的“戲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