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探訪中亞首條城市輕軌項目,“中國建造”助力中亞交通建設

【環球時報赴哈薩克斯坦特派記者 趙覺珵】第二屆中國—中亞峯會將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此次峯會將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動能。就在峯會舉行前幾天,作爲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標誌性工程,阿斯塔納輕軌項目首列列車完成吊裝。該項目不僅是中亞地區首條城市輕軌線路,還是該地區首條全部採用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建造的軌道交通項目。建成通車後,線路兩端的通勤時間可以縮短近一半。負責承建該項目的中國企業,正通過過硬的專業能力、負責的履約精神以及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爲中哈以及中國與中亞合作增添新篇章。

符合當地發展需求

6月11日,由兩節車廂組成的藍色列車被成功吊裝至阿斯塔納輕軌項目101號車站。次日,第二組列車也在另一車站完成吊裝。“阿斯塔納越來越堵了,輕軌趕快修好通車吧。”在被問及這一正在修建的輕軌項目時,不少當地民衆都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

根據哈薩克斯坦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4年阿斯塔納的人口增長率近7%,位居全國第一。目前,阿斯塔納人口約有150萬,預計到2035年將增長至250萬人。然而,這座城市在設計之初僅計劃容納60萬人。

近年來,隨着越來越多人口湧入阿斯塔納,城市原有交通基礎設施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而正在建設的輕軌被阿斯塔納各界視爲化解擁堵、推動城市交通升級的重要一環。阿斯塔納城市交通系統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杜伊謝巴耶夫表示,輕軌項目的實施旨在推動現代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發展,提升市民出行的便利性與舒適度。

這條全長約22.4公里的輕軌路線將串聯起世博園、國防部、總統府、國家博物館等地標性建築和重點功能區。建成通車後,初步預計日均客流量2.5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量可達9.2萬人次。

在阿斯塔納輕軌項目擔任翻譯的帕麗扎特有一箇中文名字“麗麗”,這是同事們給她取的。她住在阿斯塔納城郊,乘坐公交車到市中心需要一個半小時。“有了輕軌,我只需要20分鐘。很多人和我一樣,都在期待它早日通車。”麗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很多朋友都十分關心輕軌的建設進展,“列車吊裝成功後,有朋友給我發了現場照片,並向我表示祝賀”。記者在阿斯塔納采訪期間,當地司機在經過輕軌線路時也會指一指窗外,用哈薩克語說:“很棒!”

在阿斯塔納輕軌項目完成首列列車吊裝後,不少當地市民和網紅都想參觀車站和列車內部。《環球時報》記者也走進了6月12日吊裝列車的車站,這裏已完成建設,正在進行最後的裝飾。外立面的玻璃幕牆和藍白色調的內部站臺,讓車站兼具現代感與哈薩克斯坦特色。嶄新的列車來自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未來將以無人駕駛的方式運行。

當地民衆驚歎“中國效率”

阿斯塔納市民搭乘輕軌出行的期待不久後就可以實現,因爲中企建設團隊正展現出令他們驚歎的速度。在很多當地人看來,輕軌項目的建設“一天一個樣”。司機阿蘭每天在城市中“走街串巷”,經常一抬眼就能看到在輕軌線路上忙碌的工作人員。“一天我經過輕軌車站時,突然有一種感覺:這麼大一座車站怎麼突然就建好了!”阿蘭對《環球時報》記者感嘆稱,“只有中國企業纔有這樣的效率”。

阿斯塔納輕軌設有18座車站,而中建六局承建了其中9座車站及14個區間,共計18.34公里。在建設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

雖然6月的阿斯塔納白天最高溫度可以超過30攝氏度,但到了冬天,這一數字前面直接加上“零下”也毫不誇張,而冬期施工從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4月中旬,長達6個月之久。中建六局阿斯塔納輕軌項目執行經理紀成龍回憶稱:“剛到這裏時,確實被這裏的天氣‘震驚了’。我在全球多個國家參與過項目建設,從沒遇到過這樣冷的冬天。”

紀成龍說,面對嚴寒,建設團隊一方面選用特殊耐寒建築材料,研發適應極端寒冷天氣的施工工藝;另一方面,調整施工安排,以車輛段的修建爲例,建設團隊在2月開始挖掘基坑,待天氣回暖後再進行混凝土澆築,以節約時間。

另一個體現“中國效率”的例子是伊希姆河大橋的建設,這是全線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距離哈薩克斯坦總統府約400米。大橋整體運用2598噸高寒地區專用鋼,在中國天津的工廠預製,通過“鐵路+公路”跨越4600餘公里運輸到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拼裝焊接和吊裝,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節能環保水平。

之所以能在阿斯塔納複雜施工條件下游刃有餘,紀成龍認爲主要得益於中國企業在基建領域長期積累的經驗與能力。“雖然很多問題我自己沒有遇到過,但國內的同事有着豐富的經驗,曾參與修建重慶軌道交通5號線的負責人來管理一線施工,參與修建西安地鐵8號線的負責人來管理裝修工程……這種調配資源的能力是中企的優勢。”紀成龍說。

說到做到的履約精神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雖然紀成龍也提到“技術”“準備”等關鍵詞,但他最強調的是“履約精神”,這也是在他看來哈方信任中國企業的重要原因。阿斯塔納輕軌線路穿過整座城市的核心區,牽扯數以十萬計市民的日常出行。這樣大規模的施工,免不了影響當地交通甚至可能導致封路。儘管有時能夠施工的時間窗口很小,但建設團隊每次都能如約完成。

位於塞甘納克大街的LR17-LR18鋼混疊合樑架設任務是全線標誌性工程。架樑高度達20米,場地狹小,半塊鋼箱梁節段重達46噸,而阿斯塔納市交通局施工審批僅有3天。中方建設團隊方案先行,首先利用專業軟件進行二維、三維空間模擬,開展兩輪專家論證。此後,項目總工程師到現場逐一檢查每條焊縫,經過兩晝夜不停施工,鋼樑精準架設到位並恢復交通。在當地社交媒體上,市民紛紛稱讚“幾乎是一夜之間‘長’出一座橋來”。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建造’表現出的速度、效率和質量,都讓阿斯塔納市民對這條輕軌充滿期待。”紀成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相信在中國與中亞關係日益緊密的背景下,雙方將攜手開展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中國建造”也將爲地區經濟發展與提升民衆福祉帶來更多助力。

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合作格外火熱。在哈薩克斯坦,“雙西公路”項目羣使霍爾果斯至阿拉木圖車程較之前縮短約兩小時;在塔吉克斯坦,亞灣—瓦赫達特鐵路橋隧道的貫通,使塔南北變爲通途;在土庫曼斯坦,中國企業修建各類道路1000餘公里,爲當地民衆出行提供便利。今年4月29日,曾在首屆中國—中亞峯會上被明確“加快落地建設”的中吉烏鐵路正線工程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 

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對外政策研究所所長努爾加利耶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首屆中國—中亞峯會以來的合作已經碩果累累,他期待在阿斯塔納舉行的第二屆峯會能夠爲地區繁榮發展開闢新的前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