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在學歷和外貌之外,身高正成爲韓國社會衡量個人競爭力的新門檻。綜合《韓國經濟新聞》和日本TBS電視臺日前報道,韓國近年來掀起一股打“增高針”的風潮,大量家長帶着並無健康問題的孩子前往所謂的“長高診所”,接受生長激素注射治療,希望孩子在未來的升學、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報道援引韓國保健醫療研究院的一項調查結果稱,在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的兒童中,每6人就有1人身高高於同齡平均水平。約60%的家長表示,孩子並未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僅僅“爲了長高”而接受治療。調查還顯示,爲了能讓孩子長高,韓國家長每月平均額外支出達20萬韓元(1000韓元約合5元人民幣),用於爲其注射生長激素、購買輔助藥物或傳統韓藥等。
報道稱,生長激素原本用於治療因激素缺乏導致的矮小症。在韓國,若孩子身高低於同性別同齡兒童身高標準的一定比例,可獲得醫保補貼。然而調查發現,僅41%的注射個案符合該標準。
據統計,2023年韓國生長激素注射劑的市場供應總額已達4800億韓元,較2019年增長2.5倍。接受相關治療的兒童也迅速增加,2023年醫保申報人數達3.7萬人,是10年前的7至8倍。其中,首爾江南、瑞草等教育資源集中地區診所分佈最爲密集。
韓國醫學界對此趨勢敲響警鐘。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數據顯示,自2014年至2023年,已收到6300餘起生長激素注射相關的不良反應報告,其中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內分泌紊亂,甚至報告了個別死亡和癌症病例。
有專家表示,從學歷到外貌再到身高,韓國社會對“可量化條件”的執着範圍正不斷擴大。專家認爲,身高可以成爲優勢,但不該成爲焦慮根源,應儘快建立科學理性的認知,避免讓盲目的“長高投資”演變爲全民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