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斯坦汽車工業跑出“加速度”,《環球時報》記者感受中烏汽車產業互動

【環球時報赴烏茲別克斯坦特派記者 胡錦洋】由於經濟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亞地區正展現出越來越大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潛力。在中亞地區,烏茲別克斯坦被外界看好成爲這個區域經濟增長的樣板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地區經濟報告,烏茲別克斯坦被列爲2024年歐洲和中亞地區增長最快的三大經濟體之一。《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參加第四屆塔什干國際投資論壇,深切感受到這種勢頭在2025年跑出的“加速度”。

汽車產業最爲顯眼

據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統計部門在論壇上給出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8%,高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年初的預期。2024年烏茲別克斯坦工業產值爲885.82萬億蘇姆(約合70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製造業佔比85.1%。烏茲別克斯坦製造業增速連續三年超過6.5%,吸引外資規模在中亞五國中排名第一,顯示出非常強勁的發展勢頭。外資大幅增長、產業多元化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的加速推進,成爲國際社會對烏茲別克斯坦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的關鍵因素。

烏茲別克斯坦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機,推動塔什干國際投資論壇逐漸成爲中亞地區規模最大,也是最爲重要的投資論壇和展覽會活動之一。今年的論壇彙集了主要的國際投資者、政府代表、金融機構和商業領袖,包括來自近100個國家的近3000名國際嘉賓。保加利亞總統魯門·拉德夫、斯洛伐克共和國總理羅貝爾特·菲佐、哈薩克斯坦總理別克捷諾夫和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等國首腦,以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雷諾·巴索、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芙等主要金融機構的負責人出席此次論壇。

在本屆塔什干國際投資論壇的展覽大廳中,關於烏茲別克斯坦汽車製造業成果的展示被擺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這也體現出汽車工業在該國製造業中的支柱性地位。憑藉着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工業骨架,這個大量國土被沙漠覆蓋的中亞國家,正在悄悄打造汽車工廠、紡織巨頭和物流樞紐等一系列製造業相關基礎設施。

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地區最早生產汽車的國家,也是該地區汽車產業鏈條最爲成熟的國家。目前汽車工業已經發展成爲該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官方數據顯示,烏茲別克斯坦2023年共計生產32.7萬輛乘用車,2024年總產量超過35萬輛,相比2016年11.5萬輛的總產量增長了超過3倍。烏茲別克斯坦計劃到2030年將國內乘用車年產量增加到100萬輛。

瞄準區域汽車製造中心

本屆塔什干國際投資論壇開幕當天,專門設置了以“工業:解鎖新潛力”爲主題的分論壇討論,涉及內容主要爲如何看待烏茲別克斯坦汽車製造、電氣工程和工業機械等領域的前景以及更好地挖掘潛力。

參加分論壇的波士頓諮詢集團董事總經理兼合夥人朱塞佩·柯利諾表示,烏茲別克斯坦的市場進一步開放,讓外界看到越來越多來自全球的新參與者正在湧入這個市場。

出席分論壇的比亞迪歐洲汽車銷售事業部中亞地區總經理曹爽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隨着更多中國新能源車企進入烏茲別克斯坦,該國汽車產業正加速向現代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帶動經濟、社會與環境多方面積極變化。比亞迪攜手烏茲別克斯坦國有汽車集團Uzavtosanoat共建中亞地區首個新能源汽車工廠,去年6月已成功實現本地化生產,累計生產已超過1萬輛新能源車。憑藉整車製造技術和智能生產體系的直接引入,當地實現了從傳統裝配到自主製造的產業躍升,還帶動本地供應鏈、物流、零部件和售後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覆蓋面更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促進了人才結構優化和區域均衡發展。未來,烏茲別克斯坦有望成爲區域汽車製造中心。

在採訪中,曹爽告訴記者,在能源結構層面,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有助於減少對外部燃油的依賴,緩解能源進口壓力。同時,伴隨電動化的推進,烏茲別克斯坦政府也在積極完善可再生能源配套與充電基礎設施,推動交通系統向低碳、高效方向轉型,有效改善城市交通與空氣質量。

中企助力“走出去”實力

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烏茲別克斯坦不僅成爲中亞地區首個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化量產的國家,也具備了讓產品“走出去”的能力。未來烏茲別克斯坦產的新能源汽車有望出口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市場,助力該國在區域製造格局中從“進口國”向“輸出國”角色轉變,進一步增強其在中亞地區的製造業競爭力與影響力。

據烏茲別克斯坦政府部門人士透露,該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對汽車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視,提出2025年烏茲別克斯坦汽車行業生產要努力提質增量,並加速本地化。一方面,隨着烏茲別克斯坦國內居民收入增加,汽車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擴大;另一方面,爲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汽車行業可能產生的競爭,要在本地產品質量上下功夫。烏茲別克斯坦國有汽車集團已與200多家外國汽車生產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建立在地化支持中心,對汽車工業企業提供幫助。在不斷提高本地化水平的基礎上,米爾濟約耶夫還提出2025年要實現降低電動汽車成本,加強烏國內企業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以實現產量翻番。

曹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比亞迪在烏茲別克斯坦落地的新能源汽車合作模式,走出了“合資建廠+本地化生產+技術共享+市場共建”的成功路徑,爲中亞地區其他國家提供可借鑑模式。這些國家能源結構互補、市場需求相近,這一模式在中亞地區具備一定的複製推廣基礎,但具體落地還需結合不同國家的發展階段和政策環境因地制宜。     

今年一季度,中國成爲烏茲別克斯坦乘用車主要供應國,向烏出口乘用車5235輛,佔烏進口乘用車總量的75%以上。在更高層面上,中烏務實合作成爲中亞經濟格局中的突出亮點。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投資額約22億美元,佔烏同期吸引外資總量的33%。中國投資主要流向能源、冶金、化工、交通、農業等關鍵領域,爲烏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