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子帥 丁雅梔 劉洋 李潔禕】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觀點在社會和互聯網上廣爲流傳:“美國長於創新,中國長於模仿。”針對這一觀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中國早已積累足夠基礎轉向創新,未來10到15年,在不少領域,美國可能反而將要依賴中國的原創。
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鄭永年對記者表示,每個國家都經歷過從模仿到創新的階段。事實上,美國並非一開始就善於創新。美國的創新始於二戰後,美國購買歐洲的技術,從歐洲大量吸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才,這纔有了創新的基礎。
“美國今天污衊說我們‘偷’他們的技術。但其實英國纔是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這樣說美國不也是‘偷’英國的技術?”他反問道,並表示,這並不是“偷”,而是自然的技術擴散。
鄭永年認爲,創新建立在技術擴散的基礎上,這是後發國家技術發展的普遍規律。“近代以來,很多‘0到1’的原創技術確實來自西方。但這不代表非西方國家沒有原創性機制。看看日本和韓國就知道了,在經濟起飛的前二三十年,它們普遍應用西方技術。但當它們積累了一定技術後,肯定會轉向原創。”
這名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的確大量應用西方技術,但經過多年發展後,中國已積累足夠多的基礎轉向原創。“中國已經有了‘0到1’的原創。”他介紹稱,最近自己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進行了大量調研,發現“哪吒、DeepSeek和宇樹等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的創新態勢非常強勁”。
“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在未來10到15年,在某些領域,美國可能反而需要依賴中國。”他表示。
“我上次回老家浙江,有人告訴我,‘美國與中國在AI的競爭,這哪是中美的競爭,這是美國的浙江人跟中國的競爭。’你去看看美國的AI行業多少中國人。”鄭永年對《環球時報》記者開玩笑地說道,此外,中國的科技領域非常“年輕化”,以人工智能爲例,行業裏都是最年輕的中國人,這讓這些領域的創新前景更令人感到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