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田可新
本報實習生 張昊冉
熱詞是反映社會變遷和文化脈動的一扇窗。從調侃城市品位的“city不city”,到職場摸魚的“偷感十足”,再到社交中的“已讀亂回”,每一個熱詞背後都承載着大衆賦予的意義,在話語體系中起到賦能社會、影響文化傳播的作用。
熱詞得以快速流行折射出大衆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回應。它們充滿創意和幽默,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傳統語言的穩定性。
city不city √
美國博主保保熊在中國旅遊期間,巧妙將英文單詞“city”與中文疑問句結構“A不A”結合,創造出“city不city”的短語表達自己來華旅遊的新奇與興奮:“一起看日落city不city啊”“出來逛街city不city啊”……通過短視頻平臺走紅後,“city”由本意“城市”引申爲城市化、洋氣、刺激的情感表達,用來評價一個地區或一件事是否國際化,是否符合“潮流都市”的標準。
“外灘的夜晚好city呀”“這套穿搭city不city?”這樣接地氣的表達也常被網民用在旅遊打卡、時尚穿搭和日常生活中,逐漸成爲人們對空間審美的象徵性表達,同時也引發了他們對現代城市文化的思考:如何定義城市的魅力?“city不city”不僅僅是一個調侃的詞,背後隱含了對地域文化自信的重新認識。
北京到底有誰在啊 √
在熱播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得知女友執意要去北京,林更新飾演的“方協文”大聲質問:“北京到底有誰在啊”。這句臺詞在短視頻平臺爆火,網友們紛紛用旅行轉場視頻回擊“方協文”,搖身一變成爲北京市宣傳大使,視頻中北京的著名景點接二連三出現。北京市相關部門也藉此製作了一系列文旅推廣視頻,展示了首都的多元風貌。通過幽默與內容營銷的結合,這一流行語成功跨越影視作品的界限,成爲城市品牌宣傳的一部分。同時,央視官方、各大高校、文旅部門也反應迅速,對這句臺詞進行二次創作——上海交通大學:“北京有大興機場,坐上飛機就能來到上海,上海有上海交通大學”;河北文旅:“北京到底有誰在?北京旁邊有美麗河北在!”
配享太廟 √
“配享太廟”一詞最早出現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王大娘子認爲自己的父親有豐功偉績,去世之後配享太廟。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展示皇權威嚴和家族傳承的場所。在宋朝,配享太廟是一種極高的榮譽待遇,主要針對對國家做出卓越功績的官員將領這一羣體。在網絡文化中,“配享太廟”被網民用來形容具備卓越地位才能的人,以此表達自己的敬佩和稱讚。
偷感十足 √
“偷”字雖然有貶義,但在這裏是指偷偷摸摸、小心翼翼,不希望被大衆察覺的行爲態度。人們用“偷感很重”來描述在一些場合拘謹的扭捏之態,是一種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的體現。“偷感”傳遞了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偷懶”和“謹慎”之間微妙平衡的心態:這不僅表現爲職場摸魚的幽默感,還蘊含了一種對生活壓力的變相紓解。在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下,“偷感十足”也揭示了人們如何在充滿審視的環境中尋求自我表達的空間。
上班摸魚偷偷玩手機,耳朵卻一直豎着留意老闆的腳步聲,“偷感十足”;在公共場合錄舞蹈視頻,不敢放開自我,“偷感十足”;畢業後第一次去企業面試,穿着成熟,“偷感十足”。“偷感”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爲以他人目光來看待自我、以假想中的社會規範來要求自我的一種內在感受。
濃人淡人 √
相似於“i人e人”,人們用濃人和淡人來比喻不同的性格,“濃人”指情緒外放、精力旺盛、擁有強烈情感表達欲的人;“淡人”指情緒內斂,情感起伏小、遇事淡定鈍感的人,口頭禪多爲“好”“都可以”“無所謂”。
對於獨立個體的差異,網友在社交平臺感嘆:“濃人是心靈的避風港,而淡人卻是日常的歲月靜好。”在快節奏生活中,個性鮮明的“濃人”和淡然自持的“淡人”,不僅僅是一種對性格的調侃,更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多元個體特質的包容和欣賞。濃人和淡人是人們輕鬆自嘲的說辭,但如果過度執着於此,會存在固化自我認知、形成刻板偏見等潛在危害。
已讀亂回 √
相比於“已讀不回”,“已讀亂回”可以有效迴避自己不想回答的問題,在社交場合更加體面。這樣“無厘頭”的回覆看似是答非所問,卻能將嚴肅的話題解構於戲謔之中,是年輕一代特有的鬆弛感。
“已讀亂回”的狀態被年輕人應用到當代人際交流中。面對親朋好友的催婚,他們會已讀亂回:“中午吧,晚上也行”;面對不熟悉的人詢問學歷學位,他們會已讀亂回:“北京大學美容美髮”;面對其他長輩的攀比成績心態,他們會已讀亂回:“國服前三”,看似句句有迴音,實則句句沒答案。
蛐蛐 √
“蛐蛐”本意是指昆蟲所發出的微弱、連續的聲音,同時也是東北地區的一句方言,專門形容小聲在背後議論別人的行爲。在短視頻平臺,許多東北的短視頻博主以其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讓這個詞迅速“出圈”。“蛐蛐你”一度成爲一種生活態度,被全國網民爭相模仿和引用。
無論是書聲琅琅的校園,學生在背後悄聲議論同學的“趣事”,還是在職場中,咖啡間的低語顯得意味深長,抑或是在鄉村地頭,老人們圍坐着七嘴八舌地討論家長裏短。這樣的好奇與評判讓人們又愛又恨,既忍不住參與其中,感受集體互動的樂趣,又會對被議論而心生反感,引發對隱私的擔憂。
硬控 √
“硬控”一詞是MOBA遊戲中的一種說法,原本是對玩家技能的一種描述——通過擊飛、石化、冰凍等強制手段讓對手無法動彈、失去行動能力。隨着網絡文化的發展,這個詞跳出屏幕,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爲對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的形象化表達,形容自己被某個人或物所吸引,從而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
“張元英轉圈硬控我30秒”“被文學理論硬控整整一下午”,這些話語的背後,是對某種深深觸動的情感共鳴。職場中,這種“硬控”或許來自一場振聾發聵的演講,一次無法拒絕的合作機會;生活裏,它可能是某段旋律、某幅畫作,甚至是某個讓你瞬間移不開目光的場景。那種讓人短暫失去判斷力、心甘情願“淪陷”的狀態,就被稱爲“硬控”。
■記者思考
不可否認,在信息高速迭代的當下,作爲流行文化的體現,網絡熱詞反映了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年輕人的語言創新,不僅是平淡生活中的樂趣,也在無形中重塑了公衆社會心理和文化圖景。
一個更爲有趣的現象是,如今,熱詞熱梗不只是Z世代的專屬,早已突破了代際圈層,在各個年齡層、各種社交場景中得以廣泛應用。一場場火爆的“造梗”狂歡背後,狡黠的智慧,有腔調的幽默,正成爲一種交際符號在線上線下急劇泛化,形成了一定的語用效果和交際價值。
這自然當歸類於一種生活的調劑,視作點綴性語言。但也要注意,對語言文字的力量感保有敬畏之心。儘管每個熱詞、熱梗的生命力有限,但是持久、高頻甚至不當使用網絡熱詞可能會帶來溝通障礙、文化誤解甚至信息過載等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的學習力和模仿力較強,在上網過程中,他們的價值觀無形中被網絡熱詞所塑造,網絡用語成爲他們的口頭禪,會對書面語言的交流造成一定混亂;一些網民被某些熱衷於炒作網絡熱詞的推手利用,成爲網絡流行語的複製者和搬運工,大衆的語言表達存在對網絡熱詞過度依賴的隱憂。如何在網絡狂歡下,保持應有的理性和警惕,使用得體有度?這個老生常談的課題,仍值得深入持久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