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將成爲疆電外送第五條通道。2010年以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先後建成“兩交兩直”4條疆電外送通道,截至今年6月底,外送光電、風電等綠電累計達1918.53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15670萬噸、二氧化硫49萬噸、氮氧化物43萬噸。外送綠電佔新疆送電總量近三成,即每送出3度電,就有近1度綠電。

疆電外送,不僅讓20個省區市用上新疆綠電,也加快了新疆新能源消納,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相關產業發展。

“逐日”“追風”造綠電

清晨,河南省鄭州市的居民開始了一天的生活。許多人並不知道,支撐這座城市運轉的部分電力,是源自2000多公里外新疆的太陽能和風能。

8月6日這天,在中節能石城子光伏電站,剛喫過早飯的袁海潮身着工裝、手提工具箱,和同事們一頭扎進了茫茫戈壁中的“藍色海洋”。95後的袁海潮,2017年從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畢業後,來到新疆。2年前,通過競聘當上站長。

“最近氣溫高,我們要經常檢查發電設備是否正常,尤其是散熱風機有無問題。”袁海潮一臉認真,操着一口濃重的甘肅口音說,“夏季巡檢的重要任務,就是看散熱。散熱不好,跳閘、損壞、燒燬,都是可能的。”

一排排光伏板的背後,都有一個小箱子。“這叫匯流箱,它把光伏板上產生的電能匯聚起來,然後送入逆變器。”袁海潮介紹着,順手打開了一個。

箱子不大,裏面線路不少。“你看這個,能很直觀地反映此刻的光照情況。”袁海潮手指一串實時變化的數字。盯了幾秒鐘,記者發現了規律:雲朵來了,數值下降;雲朵飄走,數值上升。“現在4點兒幾算正常,最高能到8點兒幾呢,那意味着產電更多。”袁海潮說。

戈壁荒灘,有人“逐日”,有人“追風”。距石城子光伏電站100多公里,49歲的國電景峽風電場常務副場長袁文博在主控室查看風機運行情況。電腦屏幕上,場區267颱風機的運行狀態盡在掌握。

“這颱風機當前發電量5874千瓦時,功率、轉速、風速、溫度等數據一目瞭然。”袁文博點開A1號風機圖標說。此時,系統顯示,A82號風機正在檢修。“去現場看看!”戴上安全帽,記者跟袁文博一起乘車前往。司機老陳對每颱風機的位置瞭然於胸,連續拐彎、上下坡後,汽車準確停在“白色巨人”的“腳下”。

只見3個巨大葉片垂直靜止,機艙內已有人工作。原來是齒輪齧合部位需要更換新油脂。“轉動時摩擦力大,缺少潤滑脂容易損毀設備。”袁文博表示,風機有智能安全保護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將自動停下,風速過低或過高時也會停下。

風機一旁,是延伸向遠方的鐵塔銀線。“葉片1分鐘轉17圈,每圈產生約1.4度電。”袁文博算了起來,“聊的這幾分鐘,又發了上百度電了!”

架起空中“電力絲路”

綠電有了,如何出疆?修“路”。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就是其中一條“路”,起點是位於哈密市伊州區南湖鄉的國網新疆超高壓分公司天山換流站。

“不管是光電,還是風電,它們一路升壓到這兒,然後交流變直流,點對點送河南鄭州。”天山換流站黨支部書記、副站長黃黎明說。43歲的黃黎明是電力“老兵”,幹過配網,做過檢修。“我們站投運,架起了新疆連接中原大地的‘電力絲路’。外送電量去年突破440億千瓦時,綠電佔比也在增加。”

“走!帶你看個好東西!”說完,黃黎明帶記者來到閥廳巡視。在入口,他拿起兩個耳罩,遞給記者一個,抬高嗓門說:“由於飽和電抗器的振動,裏面噪聲很大。”

換流站的主要功能,是把送來的交流電變爲直流電。而實現這一功能,要靠晶閘管。走進閥廳,“瞧!就是那些‘好東西’!一共有720個!”黃黎明大聲說道。

天山換流站面積不小,人卻不多,這得益於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主控室是整個換流站的“大腦”。在這裏,只需要滑動鼠標,就能實時監控站內設備檢修、運行狀況。一個標有“機器人監控系統”字樣的界面吸引了記者目光。當日值班值長李偉介紹,站內共有3臺巡檢機器人,它們由運維人員自由設定定時、定點巡檢。“機器人對故障點進行可見光和紅外成像儀拍攝,自動生成報表的讀數精度與人工相比誤差不超過3%。”

2011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的李偉進入新疆電力行業,先在交流電崗位,後來到天山換流站幹直流。在主控室值班並不輕鬆,不同程度的故障,系統會發出不同提示音。“剛纔那聲音還好,屬於輕微故障,最怕聽到事故報警,讓人揪心。”李偉說,華中地區的萬家燈火,由他們默默守護。

從換流站出來,黃黎明指向不遠處的兩條高壓線:那是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電距離最遠的線路。正是這一條條“路”,帶來外送疆電量的增長和質的飛躍。

越來越多風電廠商來新疆、到哈密

在中國海裝新疆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緊張忙碌着。發電機、齒輪箱、主軸等零部件,似積木般拼在一起,構成機艙。接着,行車將整艙高高吊起,裝運上車,發往十三間房風區。

主軸是風機的核心部件,其質量直接影響風機使用壽命。中國海裝新疆公司市場支持專員朱傳興介紹:“葉片看似轉得慢,但產生的動力很大。主軸完工後要進行嚴格的探傷,看看有無裂紋,和拍X光片一樣。如果有,轉動過程中很容易斷裂,這對風機來說是毀滅性打擊。”

中國海裝新疆公司2010年建廠,2011年投產。“我們可以說是伴着疆電外送成長起來的。”中國海裝新疆公司總經理紀銳元說。這幾年,他最大的感受,是越來越多的風電廠商來到新疆、落戶哈密。如今,哈密已建成涵蓋風機機組、塔筒、葉片、機艙等風電設備的完整產業鏈,關鍵零部件本地化生產率超過70%。

在輪轂裝配區,27歲的維吾爾族小夥依布拉音·拜克力正在檢查輪轂質量。他是一名質檢員,螺栓是否達到力矩值、有沒有防松標識、導流罩有無損壞、出油管是否正常……依布拉音查得仔細。

“我的崗位非常關鍵,是產品送到風電場的最後一道關。”對質檢員這份工作,依布拉音很看重,也十分期待,“建設家鄉是我的心願,很榮幸能參與疆電外送工程,爲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服務實現‘雙碳’目標出一份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