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G時代,歐洲運營商再次發力了。
12月13日,芬蘭運營商DNA在赫爾辛基總部召開發佈會,展示了歐洲首個基於現網的5.5G技術應用,現網移動網絡速率突破10Gbps,並且通過移動網絡進行無源物聯(Passive IoT)應用的展示,爲2024年歐洲開啓5.5G商用吹響號角,開啓了歐洲移動產業新徵程。
3G時代就勇嘗第一口湯的北歐運營商,爲何在5.5G時代再次引領風騷?歐洲全球首發5.5G給我們帶來哪些啓示?這就要慢慢說起。
強競爭催生按速率計費的體驗爲王
在芬蘭,3家運營商服務550萬人口,移動市場頻譜豐富且價格便宜,移動市場屬於強競爭狀態,基站站點密度高,移動用戶滲透率和DOU均爲北歐最高。芬蘭移動市場從2014年就開啓了移動通信To C和To H的速率計費模式,這種按速率計費模式極大促進了移動ARPU值增長,也使運營商聚焦爲用戶打造最佳的體驗,目前芬蘭運營商5G網絡下路測數據可以達到平均超500Mbps下載速率。
2019年,當時芬蘭排名第三的運營商DNA開始建設5G,三年後DNA實現了5G的商業正循環,2023年第一季度,DNA超越Telia成爲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運營商,客戶認同5G是商業和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圍繞最佳網絡、最佳業務和最佳溢價建設網絡,按速率計費是To C和To H主要的變現方式。
在5G時代,DNA通過Cband Massive MIMO技術的規模部署,使網絡體驗一騎絕塵,Omnitele手機用戶體驗連續三年保持第一,贏得了大量用戶。值得一提的是,DNA的FWA業務具有獨家速率保障,助力FWA和光纖體驗一致,目前FWA是DNA最高NPS(淨推薦值)的業務。在實踐中DNA發現,用戶選擇更高的速率,通過不斷向上的速率遷移,同時也實現了5G套餐溢價。通過這種向更高速率套餐不斷引導的策略,以及不限制總消耗流量,使得DNA的移動業務發展非常迅猛,其移動用戶的DOU高達48GB,排名全球第二。
針對FWA業務,DNA先後推出FWA1.0(保障速率100Mbps,最大1Gbps@53%)和FWA2.0(保障速率200Mbps,最大1Gbps@80%)。面向未來光纖競爭,DNA預計發佈FWA3.0,在當前C-band基礎上,疊加毫米波,構築5.5G體驗優勢,進一步提升體驗,以支持更高速率的套餐發佈。
本次5.5G率先發布,DNA基於商用的C-band與毫米波頻譜,使單用戶下行體驗達到10Gbps以上,爲未來消費者和家庭寬帶的體驗速率向2Gbps~4Gbps邁進奠定了基礎。同時,DNA基於現網首次測試驗證了5.5G Passive IoT,以實現面向未來在數字化生產、智慧倉儲物流方面的拓展。
主動牽引網絡升級和用戶選擇升級
自從全球大規模開展5G商用以來,5G僅用3年時間就發展了10億用戶,而這一過程4G用了5年。但是在初期的用戶高速增長之後,5G業務創收也出現了後繼乏力的問題。縱觀全球一些5G大規模部署的國家和地區,DOU增長緩慢,導致ARPU增長遇到瓶頸,網絡流量負荷較輕,運營商5G持續投資的意願存在變數。因此,我們花點時間研究一下DNA勇立潮頭率先商用5.5G的案例更有現實意義。
DNA核心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爲:主動牽引網絡升級和用戶選擇升級,通過按速率計費的市場模式,不斷加快高速率網絡的構建,實現了5G時代的商業成功,也支撐了客戶面向5.5G更高速率的升級和快速商用,以獲取更高的品牌效應和市場營收。
DNA的成功模式,可以面向全球有條件的網絡,開展進一步的複製和推廣,以牽引5G時代體驗計費模式的規模發展和5.5G產業的加速推進,讓移動產業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長的生命週期。
時代呼喚更多弄潮兒
當前,全球5G運營商經營整體蒸蒸日上,排名前20的運營商(包括中國三大運營商在內)85%實現收入增長。同時全球部分5G運營商DOU已達高位,流量增長放緩,爲了加速部分市場的流量變現,我們需要認真準備網絡和業務的“下一跳”。運營商的套餐多維變現能力永遠隨着5G網絡能力、用戶和終端發展等不斷演進,隨着5.5G芯片、終端以及網絡技術的相繼成熟,5.5G提供了一個運營商網絡能力“下一跳”的極好契機。
電信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高科技驅動的規模經濟產業,在任何一代技術商用的初始階段,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進行網絡覆蓋建設,而每增加一個用戶或者讓用戶增加一些業務消費量(DOU),實際上是攤薄了總體建網成本。北歐國家由於地域狹小、人口不多,所以歷來把具有廣闊市場發展前景的高科技作爲突破口,此次DNA率先發力5.5G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眼下對於其他5G運營商而言,5.5G是又一個技術升級的關鍵時刻,希望有更多的運營商勇當弄潮兒。
這裏也帶來幾個思考題——
5G/5.5G能提供10倍的網絡能力,移動網絡速率已經能媲美光纖,我們可否開始探索類似固網按速率計費模式和建網模式?
5G/5.5G到來後,按速率不限流量計費和當前按流量計費資費包相比,哪個投入產出比更優?
具體答案如何,我們不妨拭目以待。